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晶莹:带领姐妹们“绣出”锦绣好生活

  文/《内蒙古日报》记者  胡日查  见习记者  高敏娜

  “多亏了白主任,现在村里从老到小都在绣。”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霍林郭勒嘎查的贫困户春杰坐在自家的炕头上飞针走线。匀称的针法、鲜明的色彩、鲜活的图案,不一会儿,一朵牡丹就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绣布上。

  最早每幅50块钱的作品,现在每幅1300元,年过60的春杰已经变成了嘎查里的“金牌绣娘”。说话间,她还没有放慢手中的针线活儿,“在家绣花比在外面打工挣得还多,今年到年底轻松挣两万。”

  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双勤劳灵巧的手,传承着蒙古族特有的刺绣文化。在如今的科右中旗,蒙古族传统刺绣不仅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更成为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出路。而这些都离不开绣娘们口中的白主任,旗人大主任白晶莹。她就是刺绣脱贫产业发起人。

  白晶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母亲和姥姥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她从小就练出了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

  要搞精准脱贫,白晶莹思忖着,这是个刺绣发展的好机会。王府刺绣代代传,练好手艺早脱贫。在她的倡导和努力下,旗里“建档立卡”与“刺绣脱贫”挂上了钩,蒙古族刺绣发展迎来了新契机。

  白晶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办了刺绣培训班,自己上手,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让学员掌握绣、贴、堆等技艺。从2016年12月到现在,办了32期培训班,走乡串镇,培训绣工5782人。

  她自信满满地介绍:“通过绣工们的传帮带,目前科右中旗已有一级绣工1300人,二级绣工5000人,三级绣工8000人。一级绣工年收入能达到3万到5万元。”

  2017年,在白晶莹的努力推动下,科右中旗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祥瑞刺绣扶贫服务有限公司、图什业图刺绣基地先后成立。通过“企业+协会+基地”模式,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慢慢走向成熟。

  “这个产业给了我们返乡大学生一个就业机会,白主任看得准、抓得有力,凡事亲力亲为,我们对这个产业充满信心。”科右中旗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主席、王府刺绣车间负责人杨福林说,目前,王府刺绣产品达382种,开发了文创产品、包、枕头、包框画、桌旗、蒙古袍等系列主题产品,今年他们的销售目标是1000万元。

  杨福林还告诉我们,为拓宽产品销路,白晶莹多方奔走协调,联系相关企业,今年与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两年内完成的2200万元订单,同时与内蒙古包格达发展有限公司、湖南杨开慧湘绣公司、上海非遗刺绣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

  王府刺绣产品还亮相法国国际订货会及米兰时装周,走向国际时尚前沿。“9月份,我们在金狮购物广场占地400平方米的专营店开始营业。10月份,王府刺绣博物馆也完工开始对外展示。”

  去年,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王府刺绣产业发展受益,实现了人均年增收1809元。刺绣产业的发展,让白晶莹倍感欣慰,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因为刺绣,农村妇女的生活也变得色彩斑斓。

  目前,该旗有2.1万名妇女从事刺绣产业,在农村地区刺绣人数在50人以上的嘎查村已有51个。白晶莹也荣获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10月17日,在中央电视台《庄严的承诺》——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上,白晶莹还向全国的观众介绍展示了蒙古族刺绣给当地贫困妇女带来的变化。

  谈到未来发展,白晶莹自信而沉稳:“我们要加强培训,增强绣娘们的刺绣技能和艺术创意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到2020年,让中旗的一级绣工达到5000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新报热线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内蒙古·故事
   第06版:内蒙古·法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娱乐汇
   第13版:拍客
   第14版:健康
   第15版:都市心情
   第16版:劲爆体坛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白晶莹:带领姐妹们“绣出”锦绣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