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辽:科学精神与美好生活相融

  马家希伯嘎查书记(右一)向通辽市科协主席包海梅(女)汇报集体经济情况
  包淑华家有了电脑监控
  卜铁壮家养牛富裕了
  文·摄影/本报记者  段丽萍

  从城市到乡村,在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下,科尔沁草原遍吹科普之风,科学精神与美好生活在这里交相辉映。10月25~26日,作为“纪念内蒙古科协成立60周年媒体走基层”采访团成员,记者来到了美丽的通辽,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基层科普工作的点点滴滴……

  嘎查里的幸福生活

  “现在是科学养牛,不像过去了养牛不仅不挣钱,还赔钱。如今,不仅科学还方便,在饲养过程中,牛有个生病不舒服啥的,科普学校的技术专家就会帮着指导,很快就解决了实际问题。”说到科学养牛,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马家希伯嘎查的卜铁壮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他家里一共有6口人,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早些年他就开始养牛了,可是那时牛的品种不行,疫病也多,养了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挣钱还赔了。后来养羊也没有挣到钱。实在没办法,他停止了养殖六七年。

  2018年春天,他看到嘎查里许多人家养牛挣了钱,自己也寻思着再养几头牛。通过科学养殖,不到半年,就见到了经济效益。“已经出栏了一个小牛氓,卖了9500元。”卜铁壮笑着说道。

  看到记者在采访,牧民包淑华邀请记者一行参观了自己家新盖的房子。“过去土地少,不靠养殖不行,多亏了养殖,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盖了砖瓦房,买上小轿车,还供出了大学生。”她边带着记者参观,边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记者看到,她家里180多平米的砖瓦房窗明几净,冰箱、空调、电脑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包淑华说,家里养殖了20多头基础母牛,每年的收入至少是十几万元,日子过得很舒心。“农村人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我感到生活很幸福,而且儿子今年也要大学毕业了,将来儿子再娶妻生子,好日子可在后头呢……”44岁的包淑华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笑容在脸上荡漾开来。

  据嘎查党支部书记张亮介绍,该嘎查共有384户,人口1167,过去以种植玉米为主。如今嘎查有60%以上的家庭养牛,养殖数量达到千头以上。2016年,通辽市科协在该嘎查成立了农村科普学校,以农村科普学校为平台,组织相关农牧业专家、科普信息员等,开展实用技术讲座、科技咨询、科普中国APP资源分享等活动,就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解疑释惑服务群众,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送达千家万户,送到百姓心坎里,切实提升了农牧民科学素质。

  菜单式科普:按需选择

  “农民需要啥,专家就来讲啥,通过建立科普学校,完善培训设施,真正把技术送到农牧民手上。”通辽市科协派驻驻村工作队长肖铁军说,从2017年开始,通辽市科协包联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马家希伯嘎查,过去该嘎查因谋富思路不宽,增收门路窄,基本都是靠种地为生,而农村实用科学种养技术掌握率低,部分村民还需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经过调查研究,通辽市科协确定了“科技扶贫,企业助力,整村推进,全面致富”的产业扶持方案。科学系统地为其制定了发展林果业的产业规划,先后利用村集体60亩闲置土地,种植了1600株锦绣海棠,据说明年就可以见到经济效益。该嘎查还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发展农户庭院经济。目前,该嘎查已经被打造成育苗专业村、果木种植专业村和庭院经济示范村。同时,通过科普学校为科技人员入村服务搭建了平台,围绕全村产业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随着村民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水平的提高,种养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据粗略统计,全村近两年的主要农作物产量比以前提高10%~15%,牛羊猪鸡等家畜的繁殖成活率和出栏率都有所提高,村民收入也增加了20%左右。

  “在农村地区开展科普工作,越贴近农民需求就越受欢迎。”10月26日,在扎鲁特旗鲁北镇采访时,该镇科协主席房忠礼也对农村科普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告诉记者,在科普阵地建设上创新探索了菜单式科普方法,推动科普工作的落实,群众需要哪方面的科普,科协事先策划科普着力点,准备好科普内容,事先做好“配菜”。有了“菜单”市科协、旗科协以及镇科协,会根据各方需求,定期将理论解读、政策咨询、技术技能、疫病防治、防灾应急灯科普知识按需分级送到对象,避免出现群众不需要、部门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培训的主题是因地制宜,根据村嘎查的需要,假如反映的是养殖技术问题,我们就会联系相关专家来讲解指导,而不是不管基层需求,想讲啥就讲啥。”房忠礼说,这样的方式,很受老百姓欢迎。

  扎鲁特旗科协主席特格希表示:“菜单式”科普就是要做到“你要我有、你需我能”。菜做好送出去了,好不好吃还需餐后评判。把科普“配菜”纳入了工作督查范围,这督促相关部门改变了以往科普工作“发资料、补记录”的落后方式,增强了科普主观动力,真正把农牧民想的、盼的、迫切需要的技术和信息及时送到他们手中。

  科普的舞台就在身边

  “科普的舞台很大,就看你去不去做,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就需要把科普潜移默化渗透到点点滴滴的工作中。”通辽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包海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做好科普工作需要的耐心和细心。

  据介绍,通辽市始终把科普阵地建设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不断强化科普阵地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画廊、农村牧区科普学校、社区科普大学、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的建设,使公众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农村科普学校是一个资源共享、互联互动的平台,是实现农村科普活动系统化、规范化、群众化、经常化的有效载体,对进一步创新科普惠农形式,延长科普惠农服务链,进一步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农村实用技术、新品种,推动农牧民依靠科技致富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为了进一步强化农村科普工作成效,让科普阵地建设向基层延伸,通辽市每年要建成4所农村牧区科普学校,目前通辽市共有13所科普学校。学校里都配备了电脑、投影机、课桌椅、科普图书等教学设备。科协主席或副主席担任校长,村书记担任副校长。通过科普学校把科普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最底层。

  据了解,通辽市科协现有市科协直属学会、协会、研究会16个,会员3850个。企业科协24个,旗县级学会68个,79个乡镇、街道办建立了科协组织,社区科普大学34所,市老科协组织已经覆盖全市8个旗县市区。全市现有农技协120个,会员2万多人。全市有登记注册科普志愿者1200名。自2006年以来,落实“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全市共培养科普典型(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科普教育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67个,已经形成了“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势头。

  此外,通过科技培训、科普展览、科普大集、科普咨询等活动载体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牧区科普教育,1999年以来,全市科协系统共开展科技下乡活动4200多场次,举办科普集市410场次,下乡科技人员达1.2万人次,普及实用技术300多项次,举办科普讲座3500多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00多万份,科普图书3.5万册,放映科技录像、电影1024场次,举办科普展览210场次,受益人数达到350多万人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市井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内蒙古·法治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广告
   第11版:广告
   第12版:世界·综合
   第13版:特别报道
   第14版:健康
   第15版:劲爆体坛
   第16版:公益广告
通辽:科学精神与美好生活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