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三八红旗手讲述巾帼故事

  张艳凤
  金 花
  李一之
  王美兰
  文·摄影/首席记者  刘晓君  本报记者  刘  惠

  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9周年,2月27日,自治区妇联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集体)表彰大会,授予10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标兵、100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记者走近其中4名代表,聆听了她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故事。

  创业者王美兰: 带领村民奔小康

  乌兰察布市绿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美兰是一位70后的女性创业者。3月5日,记者走进地处乌兰察布市丰镇市的绿康源生态化农业有限公司,一座座白色大棚铺展延伸,现代化农业气息扑面而来,王美兰指着红彤彤的草莓热情地说:“吃过苦,才知道甜。从石材行业转型到有机蔬菜种植,就是想从扶贫做起,为农民做点事,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

  2015年她毅然关停了经营十几年的石材公司,筹建了内蒙古绿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有机蔬菜、水果、杂粮种植、加工、销售、配送的全产业链农业。经过3年的努力,公司年生产有机蔬菜100万斤,销售收入达512万元。王美兰和她的公司声名鹊起,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当我看到身边那些贫困的农民兄弟时,我的心就很痛。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让身边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才是真的富!”王美兰说道。她积极和政府沟通,在种植基地旁边配套建设了绿康源移民新村,吸纳50户贫困户入驻移民村,通过在绿康源有机蔬菜基地务工和在公司的扶持下发展有机养殖两个渠道,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2017年,王美兰以股份制组建企村户一体化的巨福种养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农企利益联结、产业扶贫的新路子。通过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以“股金+薪金+转让金”的脱贫模式,这样入股的120户贫困户每年可拿到分红30万元。

  看着每日从车间打下来的蔬菜下脚料,王美兰又想到,为什么不用这些蔬菜下脚料扶持贫困户发展有机养殖?养殖户所需的玉米、甜菜由绿康源公司统一组织生产,并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供给贫困户,同时以高出市场20%的价格回购贫困户的养殖产品,这样户均能增收3000多元。目前,王美兰的基地为当地解决了200余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当地发展生猪养殖户50余户,为农民年人均增收5万余元,真正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的愿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王美兰说,我的事业扎根在这片土地,是农民兄弟姐妹成就了我的梦想,实现了由一名普通农民到高级职业农民角色的跨越。我感恩这片土地,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将带领广大农民努力奔跑在小康的路上。

  金牌月嫂张艳凤: 自强不息创造美好生活

  三八红旗手张艳凤今年45岁,是来自赤峰宁城的一名月嫂,这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在丈夫患病欠下10多万元外债,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评选标准时,没有向政府伸手,而是靠着自身的努力走出贫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

  在做月嫂之前,张艳凤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家里四口人,有一对双胞胎儿子 。家中只有6亩山地,年收入不足5000元。2008年,她的丈夫患上严重的肝病,并且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当时我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沉重的负担一度让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张艳凤说,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她到处打零工,但由于缺乏技能,她每个月只能拿到一两千元的工资。无奈之下,她来到了宁城县妇联,在妇联的介绍下来到宁城县蒙东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参加月嫂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此走上了月嫂之路。

  “我第一次入户是去照顾产妇和一对双胞胎婴儿,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面对挑战我没有退缩,我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部运用上来,在工作中,我把产妇当成自己的亲人,爱婴儿更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张艳凤说,当她第一次拿到7000元工资的时候,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从此之后,她干月嫂越来越得心应手,人也变得自信了,最重要的是,她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几年来她的劳动收入承担了丈夫每年全部的治疗费用,还清了所有外债,去年,她的丈夫永远地离开了。

  张艳凤做月嫂已经有6个年头,她走过很多个城市,共服务了40多个家庭,如今每个订单的收入都能达到万元左右,一年纯收入能达到7万元以上。“我从一名柔弱贫穷的农村妇女锤炼成一个干净利落、做饭好吃、会带孩子、会照顾产妇的合格月嫂。我在宁城县也算小有名气,我还准备再干15年,让更多的妇女姐妹们在我的影响下走出家门,从事家政行业。”张艳凤说,她深深的爱上了月嫂这个行业,因为,它改变了她的人生,点亮了她未来的道路,帮助她靠自身的努力走出了贫困,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乌兰牧骑队员金花: 放歌草原60载

  77岁的金花是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乌兰牧骑第一代队员。她是本次获奖的最年长的一位三八红旗手,她放歌草原60载,荣誉无数。她谦虚地说:“我这一辈子只是唱了几首歌而已,比起姐妹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1960年8月,金花考入鄂尔多斯乌审旗乌兰特骑,成为乌兰牧骑的第一代队员,18名队员一年四季背上简单的行李和乐器到农村牧区演出,无论寒冬酷暑,有时候他们的观众只有十几个人,即便如此,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依然长途跋涉为农牧民送去文艺节目。金花说,她儿时的梦想 ,就是想成为一名大歌唱家,当她完成第一场演出、连唱4首歌时,她觉得自己的梦想实现了。

  金花最难忘的是,乌兰牧骑队员们被周总理接见的情景。她回忆说,1964年11月,第一支乌兰牧骑代表队进北京演出,周恩来总理和中央首长观看演出后,给予乌兰牧骑高度评价,总理说,乌兰牧骑队伍轻便灵活,节目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是全国文艺界学习的榜样。并指示内蒙古文化局组建乌兰牧骑代表队,到全国进行巡演。1965年,金花和队员们走向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完成演出任务回到北京时,周总理亲自接见并宴请了乌兰牧骑队员,并希望他们再回到各自的乌兰牧骑,为农牧民服务。

  金花在乌兰牧骑17年,足迹踏遍乌审旗草原,她的歌声和青春奉献给乌兰牧骑,奉献给了农牧民群众。她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仍然在台上歌唱的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之一。 

  凭借卓越的演唱能力,2009年,她荣获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17年,荣获乌兰牧骑事业突出贡献奖。77岁高龄的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管家婆”李一之: 26年为社区居民服务劲不松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街三顺店社区,有这样一位“管家婆”。她要照顾的不是自个儿的家,而是1400余户居民,吃水、取暖、房屋漏雨、下水不通、夫妻打架、婆媳不和、邻里矛盾……所有涉及居民生活的大事小情,她都要参与其中,而且这一干就是26年。她就是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妇联主席李一之,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获得者。3月4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管家婆”。

  1993年,24岁的李一之开始从事社区工作,当时是在通道街街道滨河路社区居委会。那个年代,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就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还有计划生育。老主任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做好社区工作,就要清楚每一户居民家的锅台在哪儿。于是,走家串户成了李一之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2004年,李一之被调整到新组建成立的三顺店社区主持工作,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把辖区内的1400余户居民挨门逐户地走了一遍,基本了解了每一户居民家中的情况。

  三顺店社区居委会地处老旧城区,8个小区7个没有物业管理,居民多有怨言。她了解情况后,及时组织居民成立了楼管会,发动党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管理,小区治理变得井然有序。2006年11月,管辖内的景观小区原物业公司突然弃管撤走,小区日常运转面临瘫痪。李一之那段时间四处奔走,充分征求民意后达成意向,实施居委会指导,业主委员会自治管理家园的模式,并得到了居民们的广泛认同。为了做好服务,李一之在社区公共服务站建立健全了首问责任、限时办结、AB岗、投诉处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得服务更精细化。

  从2008年开始,李一之创办了社区“大家讲堂”,传播党的方针路线和科学文化知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近3年来,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达226场。在去年,三顺店社区挂牌建立了社区博爱公益学堂,把78名单亲失依儿童、留守儿童、孤儿、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组织在一起,招募了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关心、关爱孩子们健康成长。

  “26年跑街道的经历让社区工作融入到了我的生命,每当看到居民寻求帮助的眼神时,一种由衷的使命感会督促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李一之深情地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3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4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5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6版:内蒙古·综合
   第07版:特别关注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健康
   第10版:中国·综合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小记者·习作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听三八红旗手讲述巾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