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志强:从课本里寻找内蒙古之美

  部分中小学教材
  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敕勒歌》
  王志强
  文·摄影/本报记者  查  娜

  去年年底,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王志强应邀写了一篇题为《课本里的内蒙古》的文章,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教育部编写的(以下简称部编版)23本语文课本中,出现了多少与内蒙古有关的课文,勾勒出怎样的内蒙古形象,这是个有趣的观察视角。

  2018年10月,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强接到一个特别的约稿——给《光明日报》文化周末版写一篇题为《课本里的内蒙古》的文章。《光明日报》文化周末版推出的课本里的中国系列,通过中小学语文教材课本这个维度,勾勒各个省份的文化地理形象,对内蒙古的描绘,则找到了王志强。

  王志强是我区第一个获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的人。如今,作为师范类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志强先后参与编写出版了《读解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论》《走向完善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论》《语文教材解析》《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科书设计与使用》等著作和教材。

  从事语文教学研究20余年,王志强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小学语文课本都十分熟悉,因此写这篇文章,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但从课本的视角观察内蒙古形象,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

  这个约稿激发了王志强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王志强告诉记者,工作中自己写得最多的是学术论文和专业著作,报纸约稿实在不多,对他也是一个挑战,所以他决定“试试看”。小学12本、初中6本、高中必修5本,部编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必修部分有23本。

  用一篇文章串联语文课本中的内蒙古,其实并非易事。要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地域、历史事件、人物的考证和界定,要用一条线串联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又要通过课本中的选文描绘出内蒙古之美。王志强和他的研究生用两周的时间翻找教材,一篇一篇地找出课文中的内蒙古,再用两周的时间整合与写作。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共有6处内蒙古的痕迹。

  部编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内蒙古的形象,最早始于一首耳熟能详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就会背诵它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这首民歌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厚、音韵优美,不足30字却能勾勒出苍茫辽阔草原的壮美风景,堪称描写内蒙古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到了四年级,这片苍茫草原被白话文描述,变得活泼起来。“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百舌鸟和金黄鼠也是一对‘好朋友’……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卵育雏。”(《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百舌鸟为金黄鼠唱歌,金黄鼠静静地听,高兴时还用两只后脚着地,跳起舞来。”百舌鸟和金黄鼠是动物界的“伯牙和子期”,成为彼此心灵的知音。这对共栖的亲密伙伴是草原生态文明的“吉祥物”,也让人们意识到要倍加爱护这些可爱生灵栖息的家园。

  五年级,则会领略老舍先生笔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这是老舍笔下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草原风光图。“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老舍以自己到内蒙古大草原做客的亲身体验写下这篇散文。“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他沉醉的不仅是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人的热情豪爽,更是各族人民之间溢于言表的深情厚谊。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化石吟》,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的内蒙古蕴藏了远古的奥秘。《化石吟》为读者描绘出生物进化的图景,在我国的东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扎赉诺尔长眠于地下的猛犸化石苏醒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生命的航船从远古不息地向现代进发。

  内蒙古的壮美不止于此。从连绵的大兴安岭到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从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到无垠的乌梁素海,从静谧的阿尔山天池到神秘的阿斯哈图石林,从“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到“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有关内蒙古的诗篇被传诵至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居延故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出使边塞时目睹浩瀚苍凉的大漠景象后,王维写下了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这是诗圣杜甫笔下的王昭君。斯人已逝两千载,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旁,枝繁叶茂,草木长青。草原人民心目中的王昭君是弃汉宫繁华毅然踏上出塞征途,以一己之力使得边塞烽烟熄灭的和平使者,更是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北国草原上一颗永久璀璨的明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历次课改的各版本中小学语文课本,包含内蒙古元素的选文增减并不大。王志强说,一篇文章能够入选成为中小学教材的选文,是很不容易的。根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材选文要做到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观察目前部编版中小学语文课文,所包含的内蒙古文化符号仍停留在草原和游牧生活、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大物博的形象中。相比而言,内蒙古在新时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并未展示。这需要当代文学作品和内蒙古的作家们成就经典的作品。这也是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多是不同历史年代的名家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折射时代精神,而且写作技巧方面也是不朽的典范。语文课本具有审美、德育及传承历史文化知识的人文性功能。少年时代校园的朗朗书声,随着岁月增长,总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萌发、绽放,暗合那一刻的心境,才发现这些文化因子已在不经意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打开课本,一册山河。“课本里的中国”系列,以文化和地理为经纬,飞针走线描绘出一幅雄浑壮美和自信豪迈的中国画轴,唤起人们青少年时代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

  课本写不尽的壮美内蒙古,是一匹骏马,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驰骋在高质量发展宽广大道上的这匹骏马,正载着守望相助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将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描绘得更加亮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首府/市井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广告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旅游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广告
   第16版:劲爆体坛
王志强:从课本里寻找内蒙古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