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家人均年收入1万块钱了”

  文/《内蒙古日报》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实习生  刘海涛

  日前,记者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胡尔勒镇沙巴尔吐嘎查黄永利家,成堆的玉米,肥壮的肉牛、肉驴,让这个宽阔的农家院充满生机。

  41岁的黄永利不善言谈,却非常能干,一天的采访中,看到他一刻也不得闲。白天扫院子、喂牛、喂驴、打饲料,天色渐晚忙完院子里的活,他又开始忙屋里,烧炕、点锅炉、做饭,只有陪老妈聊天时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忙碌间,黄永利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镇村干部的真帮实扶,让我家能够改变贫困面貌,今后我要做劳动致富的新农民。”

  黄永利和67岁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老人一只眼睛失明,身体不好,全靠儿子儿媳照顾着。见到记者,黄永利母亲包乌拉不停地念叨着:“我现在享福了,现在的日子好着呢。”

  晚上7点多,黄永利的妻子刘艳才从地里回来,这段时间正是秋收大忙时节,刘艳出去帮人家收玉米一天能挣180元钱。连续10多天刘艳都是早晨4点半出发,晚上7点多回来,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为了不影响刘艳第二天的工作,我们决定住在黄永利家,好好聊聊这几年他家发生的变化。

  “2012年刚结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2间房子,墙面乌黑,铺个炕席,屋里没有暖气,冬天冻得杠杠的。老人身体也不好,家里只有14亩地都租出去了。”回忆起刚来到这个家时的样子,刘艳记忆深刻。

  刘艳常说:“有妈才有家,要好好侍候老人,好好尽孝。”为了给老人创造更好的生活,2012年开始,黄永利和妻子外出打工,挣钱给母亲看病。2013年嘎查给无房户盖了50平方米的住房,解决了住的问题。2014年由于不放心母亲一人生活,黄永利夫妇决定回家,也是在这一年,黄永利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全旗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给他家带来了奔向幸福生活的极大信心;镇村和上级部门的真帮实扶,给他依靠劳动致富增添了无限动力。2015年,黄永利夫妇用打工挣来的钱,自己动手扩建了家里的住房,盖了80平方米的仓房。借助健康扶贫政策老人看病也不用愁了,负担减轻了许多。14亩地的收入不够一家人的生活,黄永利夫妇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养殖业。

  2017年、2018年借助产业扶贫政策,嘎查统一发展肉驴、肉牛养殖,2年间黄永利先后领到了3头母驴和2头牛。黄永利把扶贫牛和扶贫驴视若珍宝,精心饲养。家里的14亩地全部种植适合当饲料的玉米品种,还购买了粉碎机、颗粒机,将地里的玉米秸秆粉碎后做成颗粒饲料,真正做到了为养而种。当初的3头基础母驴现已发展到6头。看到黄永利肉驴养得好,同嘎查的宝玉良把自己家的2头基础母驴放在黄永利家代养,收入三七分,黄永利占七成,宝玉良占三成。同时家里的粉碎机、颗粒机还可以为嘎查其他养殖户代为加工饲料,2019年仅半年时间黄永利就收入2000多元。

  采访中,黄永利兴奋地说:“刚开始我家一年人均收入才2000多元钱,现在一年达到1万多块钱儿了。”

  刘艳坐在干净亮堂的屋子里高兴地说:“现在地也铺了瓷砖,顶棚也都新修了,暖气也安上了,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借助党的好政策我们脱贫了,今后我们两个一起努力增收致富”。勤劳能干、孝顺善良的黄永利夫妇信心满满地说。

  第二天凌晨4点,窗外还是漆黑一片,刘艳就悄悄地洗漱一下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劳作。伴随初升的太阳,黄永利又在院子里忙碌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决胜全面小康
   第03版:决胜全面小康
   第04版:内蒙古·综合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内蒙古·首府
   第07版:奋斗新时代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特稿/广告
   第12版:钩沉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广告
“我家人均年收入1万块钱了”
脱贫户朝格图娶媳妇儿了!
忠于革命事业的少将叶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