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庆黄金档期上映的电影《长津湖》,背景即是这场一举扭转抗美援朝战争态势的“长津湖之战”。在相关史料文献中,也可找寻那些可歌可泣、可赞可颂的点滴记忆。
旧报刊里的“前线”
国内报刊对长津湖战役的报道,乃是极为重要的公共史料文献。1950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战斗在长津湖畔》,这是该报特派记者李庄(1918-2006)从战场前线发回的特别报道,就此拉开了向国内读者公开翔实报道长津湖战役的序幕。
报道开篇,以寥寥数语却如速写画笔般的现场素描,既形象刻画出了战场前线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表达出了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必胜的昂扬斗志:
“长津湖是北朝鲜美丽的湖泊……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酷烈地侵袭北朝鲜的崇山峻岭。一切都冰冻了。大雪盖在严峻的岩石上。落叶树的枝杈在冷风中发抖。苍色的松树在寒风中发出沉重的吼声。只有长津湖和赴战湖还没有结冰,绿色的湖水中,冒出阵阵的白气。每天的拂晓,团团白雾从湖面上升起来。美国侵略军经常在早晨开始他们的侵略进攻。
长津湖北临鸭绿江,美国侵略军的一个矛头,从这里直指我们祖国的边防。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侵略者在这里继续猖狂。因此,鸭绿江南岸,北朝鲜丛山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一部,在这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英勇的抵抗。”
这一报道两天之后,即1950年12月19日,略经摘录与修订,又以《美军的“天之骄子”陆战第一师受歼记——长津湖畔我志愿军歼敌经过》为题,登上了《解放日报》头版。此次刊发,还特意配发了一组六张战地记者拍摄的现场照片,展示我军第一次战役(云山大捷)的战绩。与此同时,各地报刊也纷纷摘录转载了这一报道,如同日的《云南日报》头版,就以《长津湖畔痛歼美军经过》为题,向远在西南一隅的云南读者,送上了这一重大战役喜获胜利的捷报。
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他们用肉体和鲜血守住了阵地》,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性质的报道,这也是长津湖战役取得最终胜利之际,关于战斗英雄事迹的首篇国内报道。
时至1951年元旦,《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新闻简报一篇,题为《朝鲜东线歼美军万余,光复咸兴等城镇和广大地区,配合西线扭转战局转入全面大反攻》,十分明确地宣告以长津湖战役为核心的东线战事取得决定性胜利,文中这样写道: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东北地区并肩作战中,用自己的铁拳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军的精锐部队海军陆战第一师以及步兵第七师和步兵第三师。据初步统计,美国侵略军在这个战役中被歼灭了一万一千余人,其中被生俘的有一千余人……中朝人民的勇士们从长津湖地区打起,经过二十多天的积极围击、切击、追击,直打到东部沿海咸兴、兴南地区,像赶鸭子一样,把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了。”
时至1951年1月4日,《解放日报》头版又刊发了新闻简报一篇,题为《长津湖畔奋战八昼夜,取得东线伟大胜利决定性的一役》,标志着长津湖战役的总体概述性报道及相关动态报道告一段落。随着战役胜利结束,对于战役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及战斗案例的报道,也逐渐成为国内报刊的报道重点。
譬如,继前述对杨根思英雄排的报道之后不久,1951年1月19日,《解放日报》头版又刊发“朝鲜前线通讯”一篇,题为《我志愿军在长津湖战斗中:共产党员沈永福,舍身炸毁敌坦克》。此后,更续有《新兴里战斗插曲》《黄草岭阻击战中的英雄们》《黄草岭上的救护英雄》《烟台峰上的都兴元英雄班》等多次多篇报道。
通讯汇编的“史册”
随着战斗英雄事迹后续报道层出不穷,更兼来自前线的通讯报道早已散见于报端,为便于国内读者集中翻检与浏览,共达七辑之多的《朝鲜前线通讯集》,迅即于1951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其中第三辑名为《战斗在长津湖畔》。
《战斗在长津湖畔》一书,自出版以来颇受读者欢迎,同年各地人民出版社重印达数万册之多,难以确切统计;而北京地区同年7月即再版,至1952年1月第三版印行时,总印数已近十万册。
是书诞生于国内各项物资短缺、经济实力薄弱的新中国成立伊始之际,无论纸张品质还是开本装帧方面,都因陋就简、朴实无华。不过,即便是这样薄薄的一册通讯报道汇编集,为便于读者直观了解战地现场状况,仍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除了封面选用了一帧题为“坚守黄草岭的志愿军英雄们”集体照片之外,还在目录及正文页之前,插印了六帧铜版图片,全部为前线现场拍摄照片的翻版影印,这当然是弥足珍贵的重要史料之一了。这六帧照片的“图注”如下:
1、东线我志愿军跨越1700公尺高的雪寒岭,向长津湖战场奔驰。
2、我志愿军在重机枪掩护下,爬冰卧雪,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酷寒中匍匐前进,向敌军攻击。
3、东线柳潭里战斗中,我志愿军乘敌不意,踏着深厚的积雪,通过密密的荆丛,向敌人猛攻。
4、我志愿军机枪手沉着地射击敌人。
5、遗弃在长津湖畔的美军汽车。
6、美军俘虏惶悚地举着双手。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即便还没有翻阅此书内文,仅仅浏览了这六帧照片,对长津湖战役的概况与实况,即已有了十分直观的感性认识了。再略微浏览目录页,十余篇精选出来的通讯报道及相关文献,无一不是深入了解与充分认识这场战役的重要史料。
文艺作品里的“故事”
除却相关史料文献的发布、汇编、传阅及研究,长津湖战役的史实、故事、事迹还被屡屡改编为各类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最早将之改编为带有插图的通俗文学作品,为上海广益书局于1951年3月出版的《血战长津湖》一书;同年10月,此书已印行第六版,可以想见,当时应是风行一时的。
此书分为两个故事体系加以讲述,首讲平津湖战役全程,即“长津湖痛歼侵略军”;次讲美军侵略暴行,两个故事均配有一定数量的手绘插图,并明确声明“据人民日报改作”。可见,《血战长津湖》这一通俗读物,可能正是国内最早根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加以改作的文学作品。
关于长津湖战役的宣传,不单单是学者、作家群体率先参与了进来,曲艺界人士、民间艺人群体也不甘落后,纷纷参与到作品创作中。时为1951年10月,快板书《美贼大败长津湖》也创作完稿,印有快板书说词的小本儿,也已在陕西西安的长安书店里印制了出来。这是由西安本地民间艺人谢茂恭,与陕西省文联的李兴运共同创编出来的作品,说词儿都是简明通俗、朗朗上口的白话韵文,当年在西北一带的传唱流行,是可以想见的。且听开篇这一段,就可明了这样的创作,在基层民众中的生命力所在了:
志愿军,援朝鲜,英雄事绩说不完。长津湖边这一战,志愿军个个是好汉。
这一场大战好凶险,听我从头说快板。去年十一月二十三,美贼总攻北朝鲜,搜罗了炮灰十几万,麦贼指挥在前线。东由咸兴往北犯,西攻德川和孟山,两路贼兵安排完,麦贼赶紧把令传,放下西线咱不谈,单表东线开战端……
时至1976年1月,由孙家玉创作的长篇小说《战火催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印行。这一部初版开印即达16万册(次年8月再版印数已达24万册)的长篇小说,乃是以抗美援朝中第二次战役末期到第四次战役中期为历史背景,着力记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艰险、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
小说中涉及长津湖战役的内容,自然占有相当分量,这些一般读者已经耳熟能详二十余年的战斗故事,为这部小说平添了一份自然而然的亲切与熟悉感。加之书中还配有不少以小说关键人物与情节为主题的手绘插图,更便于将小说主题具象化,也更利于读者理解小说内容,因之一经出版,即颇受读者青睐。继之而来的,则是据这部小说改编绘制的同名连环画读物,于1978年3月、11月,首印上、下册,更为基层读者所欢迎。
如今,距离这场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著名战役,已经七十一年过去。而对关涉这场战役的史料文献的检索与浏览,也成为一种颇具仪式感的历程。那些穿梭盘旋于两个世纪之间的峥嵘岁月,也仿佛在一卷时光胶片中徐徐映现,令人感慨无尽。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