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

【现状一】
就业首选家门口 首府农民工突破32万

《北方新报》(2017年4月19日) 06版

文/本报记者 郑慧英 刘晓君

去年春节,在北京打拼多年的郭清举家返乡,回到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公布板村从事蔬菜大棚种植。经过1年多的学习摸索,郭清基本掌握种植大棚技术,也有了收入。据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16年,呼和浩特市农民工(不包括举家外出农民工)在区内和区外就业的分别占98.9%和1.1%,逾八成农民工将就业地点选在了家门口……

月均收入5000多元

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一家村的刘淑芬和丈夫从事家政服务13年了,主要以擦玻璃、打扫家为主。因夫妻俩比较勤快,业务量逐年增加,腰包越来越鼓。“2004年,我和村里的姐妹组团给居民家擦玻璃、打扫家,为了留住回头客,每到一家,我们都会认真细致地完成打扫任务。顾客对服务非常满意,临走时还会留下我们的电话号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所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十多年了,我的手机号码一直没换过,就怕回头客找不到。”4月13日,年近50岁的刘淑芬告诉记者。

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多,在一起的姐妹都分开干,于是刘淑芬说服丈夫和她一起干起了家政服务。旺季一般在春节前后,每天至少要给两三家服务,收入在1500元左右;3~9月属于淡季,以擦玻璃为主,每天有700元左右的收入。刘淑芬说:“虽然擦琉璃、打扫家很累,也有风险,但收入不错,近几年的年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刘淑芬不仅买了楼房,还有了一些积蓄。刘淑芬说,因为只有小学文化,吃苦耐劳是唯一出路。

据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显示,首府家乡创业农民工,2014年月均收入4329.8元,分别高出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外出从业农民工1521.7元和440.8元;2015年月均收入4755.0元,分别高出其他两类农民工2160.4元和943.3元;2016年月均收入5070.9元,分别高出其他两类农民工1808.1元和1343.7元。家乡创业农民工的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两类农民工,成为农民工中最富裕的群体。同时,家乡创业农民工月均收入也由2014年的4329.8元稳步提高到2016年5070.9元,两年增长17.1%。2016年月均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人均从业9个月,年收入达到4.5万元以上,收入水平达到甚至高于首府普通工薪阶层。

【现状三】

绝大多数为个体

1976年出生的李健曾在一家企业开了16年的车。后来由于企业不景气,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一家来说有些入不敷出,生活比较拮据。2015年,李健放弃了这份工资低但还算稳定的工作,跟亲戚朋友筹集了几万元开了一家私房菜馆,通过努力,生意越来越火。今年,李健又有了新想法,增设了外卖和私房菜订制。

“今天一上午,就有20多个顾客预订了中午的盒饭。为了吸引消费者,我们中午盒饭的价格15~20元,还免费送餐上门。”4月12日中午,记者在金桥开发区万豪美墅城小区碰到了正在送外卖的李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回家乡创业的农民工中,像李健这样从事个体经营的比较多。

于伟志说,目前,首府家乡创业者中,个体经营占94.8%,注册企业占3.7%,小摊小贩占1.5%,创办企业的比重偏低。另外,在个体经营户和注册企业中,91.2%没有雇工,92.1%创业初始资金来源于自筹。其中,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最多,占24.0%,比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8%,提高1.6个百分点;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比重为8.9%,提高0.6个百分点。

【问题】

权益保障意识差

说起打工者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和“五险一金”缴纳的情况,于伟志表示现状不容乐观。他说:“调查结果显示,从农民工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方面看,农民工尚未摆脱弱势群体的境地,超时劳动、缺乏起码的劳动保障等问题比较突出。”

于伟志说,外出农民工超时劳动的比重较高。2016年,20.7%的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和29.3%的外出农民工日工作超过8小时。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较高,缴纳“五险一金”的比重偏低。2016年,在受雇从业的农民工中有80.9%的人未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比上年下降6.5个百分点。其中,本地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为19.3%,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为18.3%,比上年下降8.1个百分点。用人单位或雇主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分别只占到受雇从业农民工的5.4%、2.5%、5.4%、2.5%、1.9%、3.0%。

【规模】

总量创近年新高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首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发展新理念,深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2016年,首府农民工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民工总量增加、二产就业比重提高、本地农民工月收入增长、权益保障水平较低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2016年首府农民工总量为32.37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增长1.0%;与2013年的农民工总量32.17万人相比,增加0.20万人。

从农民工构成看,本地农民工22.08万人,比上年增加0.57万人,增长2.6%。本地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68.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数量持续减少,由2015年的10.55万人减少到10.29万人,减少0.26万人,降幅为2.5%。

【相关新闻】

今年首府已有17.7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新报讯(记者 张学博) 今年以来,首府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根据呼和浩特市就业服务中心4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首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7.7万人,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14.1万人。

据了解,首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进一步加强行政村协理员队伍建设,提高协理员队伍业务素质,适应精细化管理服务要求;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强化跨地区劳务协作,培育劳务经济带头人,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加大农村劳动者创业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强用工信息发布工作,引导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就业步伐。除了上述工作,今年以来,首府还通过健全和完善开班申请、过程监管、结业审核等制度,以及积极落实培训补贴机制,大力推进技能培训工作。据统计,截至3月底,首府共组织城镇就业技能培训1206人,创业培训831人,农牧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83人,家庭服务企业人员培训2511人。

【现状二】

逾八成家乡择业

“2008年,因为家乡就业机会少,我和丈夫到杭州打工,年幼的孩子只能留给父母照看,每年只有春节时才能回家一趟,看看父母和孩子。然而近两年,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平坦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家门口,一些人家还有了小汽车,便捷的交通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去年,我和丈夫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辆面包车,在老家开了一家蔬菜水果批发部。由于每天都能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我们的生意越做越火,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来我家买东西。今年,我们准备扩大店面,加卖一些生活日用品等。”家住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白庙子村的刘红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心得合不拢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刘红霞一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人有很多。他们选择从外省回到家乡创业,一是为了照顾老人孩子,二是因为现在就业机会比以前多了。

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住户专项调查科副科长于伟志告诉记者,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工都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就业,农民工在家乡从业人数比例高达98.9%。其中,在乡内从业的占84.2%,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占2.4%,在县外区内从业的占12.3%。从就业方式看,受雇方式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为78.0%,自营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2.0%;在本地农民工中,受雇就业的比重为75.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在外出农民工中,受雇就业的比重为91.1%,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

【趋势】

比重逐年上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引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家乡创业农民工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据于伟志介绍,首府家乡创业农民工在全部农民工(包括举家外出农民工)中的比重,2014~2016年分别为15.4%、15.7%、16.7%,两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

在首府家乡创业农民工中,从事第三产业的超过九成,达到91.4%,高出全部农民工23.1个百分点。从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业、住宿餐饮业4个行业,71.2%的家乡创业者在这4个行业发家致富。从事第二产业的仅有8.6%,而且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从业。

【特征】

初中文化程度占七成

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首府家乡创业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初中文化程度占70.3%,高中文化程度占20.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8%。家乡创业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达76.8%,比首府全部农民工平均水平高4.9个百分点,文化知识水平偏低。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乡创业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2.8岁,半数为35~60岁男性。年龄在30~50岁青壮年农民工占72.8%,是家乡创业农民工的主力。其中,男性创业者占67.8%,女性创业者占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