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无标题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28日) 14版

23.4%的“00后”存款在5000元以上;

00后”比“90后”手头更有钱,消费水平远超“90后”;

超过两成(23.0%)的“00后”少年儿童觉得校园不够安全;

“00后”少年儿童在学校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重视和体现,体现出老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但师生关系的亲密度明显下降。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10年间增长最快的是手机拥有率

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的今天,“00”后的“个人财富”呈现飞跃性增长,对随身携带的零花钱调查显示,“90后”没有零花钱的比例为 34.1%,“00后”下降为28.1%。“00后”比“90后”不仅“有钱人”多,而且能支配的零花钱数额更大,约六成(59.7%)“00后”压岁钱 在1000元以上,而“90后”仅为12.5%。“90后”半数以上没有存款(52.6%),而“00后”仅三成(30.3%),23.4%的“00后” 存款在5000元以上。

个人财富的增加自然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在零花钱支出方面,每周消费10元以上各档的比例,“00后”均高于“90后”,尤其是每周花费百元以上的比例,“00后”为11.2%,“90后”为1.8%,提高9.4个百分点。

在数码产品使用上,25.9%的“90后”“没有”各类电子产品,“00后”为11.3%。10年间增长最快的是手机拥有率,“90后”为 8.0%,“00后”为64.6%,增长了56.6个百分点。另一个增长比较快的是个人电脑拥有率,“90后”为9.7%,“00后”为29.1%,增长了19.4个百分点。

“理财教育对少年儿童一生的成长、幸福都有重要意义。”课题组专家认为,面对不断继续增加的物质财富,有必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理财教育。家长和老师应把财商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部分,给孩子更多的消费自由权,多为孩子提供学习消费、理财的机会,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少年儿童的网络安全意识,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少年儿童进行理财教育。

调查还透露出一个现象:和“90后”对比,因为更热衷于“存钱”,“00后”的消费在绝大多数方面均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最大的却是“捐助”一项,下降了21.7个百分点。可见,“00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心程度有明显下降。

超过两成“00后”缺乏校园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少年儿童的校园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课题组对此特别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两成 (23.0%)“00后”少年儿童觉得校园不够安全。课题组认为,少年儿童校园安全感缺失既有个体因素带来的情感体验,也有对客观存在威胁的主观反映。

从个体因素来说,年级、家庭经济水平和抚养状况对少年儿童的校园安全感影响较大,29.8%的初中生、35.8%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年儿童有校园不安全感,交叉分析还发现,31.1%的母亲长期外出务工的少年儿童,31.9%的父母有去世的少年儿童校园安全感差,均高于平均水平(23.0%)。

从客观原因来看,校园恶性事件、校园暴力和校园意外伤害时有发生,校园周边环境混乱,直接对少年儿童造成了人身威胁,带来不安全感。此外,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网络视频的传播也加剧了中小学生校园的不安全感。

课题组认为,这些暴力伤害事件暴露了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到位、应急能力不足、防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议以安全教育为突破点,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家校配合,重点关注亲情缺失、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年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缓解他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超半数“00后”不会与老师有深度沟通

调查显示,“00后”少年儿童在学校学习中,师生关系的亲密度明显下降。相比“90后”,“00后”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亲密感、认同感和工具性支持都明显减少。例如,“90后”在遇到困难时,有24.5%最愿意向老师求助,而“00后”只有12.9%,降低了11.6%。

因为感受到老师的情感支持比较少,“00后”主动与老师进行情感沟通的意愿也不强烈。不到一半(45.1%)的“00后”表示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即多半“00后”不会与老师进行有深度的交往和沟通。

“师生关系亲密度的下降让人忧虑。”课题组的专家认为,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学校应加强老师职前职后的情感培育,倡导老师以“学会关心”的 教育理念来主导自己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关心学生,使学生真正学会关心,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关心型的亲密师生关系。

与此同时,“00后”的择友标准也与父母对他们期望的择友标准有差异。“00后”的择友标准第一是品行好(58.7%),第二是讲义气、重视朋友(54.6%),第三是和自己有相同的兴趣33.2%、第四是学习好(29.0%)。而父母期望的择友标准第一是品行好(65.5%)、第二是学习好 (60.2%),第三是讲义气、重视朋友(33.3%),第四是和自己有相同的兴趣(13.9%)。

可以看出,择友标准选择比例最高的前四项双方相同,但排序和比例不同,父母更注重子女交友对象的成绩,“00后”则不太关注这点,转而更看重朋友之间的情感和相似性。

课题组建议,对于子女的交友诉求,父母应该给予更多支持,因为这是孩子走向个体独立和人格健全的必要步骤,尤其是对于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儿童,父母要避免粗暴干涉孩子的同伴交往、否定孩子的择友标准和交往对象,在尊重孩子自主交往权利的同时,与孩子多交流,并与老师多沟通,全面掌握孩子的交友状况,解决他们交友中的困惑,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