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谍战剧不能太离谱
◎遐迩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1日) 10版
谍战剧《黎明决战》剧照。

近期,热衷谍战剧的观众可谓“眼福不浅”:先是在《黎明决战》中被刘诗诗的“洋装秀”看得眼花缭乱;后又在《剃刀边缘》中领略了文章、马伊琍夫妻档的“洗剪吹”造型。如此“时尚”的谍战剧,观众记住了穿洋装的女特工、玩世不恭有些“痞气”的许从良,却对于剧情记忆模糊。谍战剧到底该不该如此“时尚”?业内人士认为,创新也要尊重历史。

一个事实是,凡优秀的谍战剧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来的,或老人的口耳相传,或历史记载,比如《潜伏》《悬崖》,没有一部优秀的谍战剧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如今,不只是抗战剧雷剧纷呈,谍战剧也是花样百出。有网友说,谍战剧中的另一类“典型套路”已经形成……从《黎明之前》里吴秀波饰演的刘新杰,到《黄金大劫案》里的“小东北”,甚至在《伪装者》中胡歌饰演的明台无一不是此类人物,新的“脸谱化”英雄人物呼之欲出。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谍战英雄不只是大人物,更有无数的小人物,这是符合历史的。但是“脸谱化”英雄不符合历史,历史上也没有按照电视剧“套路”走的真正谍战。

谍战剧必须创新,但创新不是闭门胡编乱造,更不是跟风套路化。谍战剧必须尊重历史,必须尊重人民。在我看来,谍战剧创新也要深入生活,到历史中去挖掘新鲜的材料。我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十四年,从东北到西南,幅员辽阔,这么大的一个战场,必然有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事迹和谍战英雄事迹。谍战剧匮乏新鲜的故事,可以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上缺乏故事,而是我们的编创人员缺乏深入生活缺乏挖掘,再好的故事没有编创人员的发现,也可能还在“睡大觉”。编创人员即使有再好的才华,闭门造车,也是套路化的神剧,历史上惊艳的故事也不会跑进编创人员的大脑而灵光闪现。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编创人员要把深入生活、深挖历史、发现惊奇的故事当做职业追求。

创新绝不是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