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


当心扫码“馅饼”变成“陷阱”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7日) 14版

打折信息、美食团购、商品促销……扫一扫,不仅方便快捷,也给消费者带来各种优惠。但是,二维码也不是看着那么安全,其中隐藏着不少猫腻,有时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犯罪的工具。

扫码实为微信营销

在呼和浩特市民族商场过街天桥附近,记者看到一群人正在参与扫描二维码送礼品活动,纸巾、发箍、小玩具……各种各样的小礼品让人无法抗拒。市民朱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手机微信,地产销售、4S店、教育机构等类型的商家订阅号排出一串,朱女士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扫码扫出来的。

如今,照片免费打印机也随处可见,市民只要用手机扫描机器上张贴的二维码,即可发送照片并在机器上免费打印照片。不少年轻人为这种“立等可取”的时髦和方便叫好。实际上,所谓“免费打印照片”就是一种微信营销。摆放机器的商家,既能用它减少等位顾客的枯燥感,更能通过免费打印照片有效吸粉,扩大营销影响力。

据了解,自己购置照片免费打印机的商家并不多,更多的是相关运营企业免费提供给商家,市民扫码关注的公众号也不是相邻的商家,而是专门的商业公众号。“通过扫码打印机在相关店面的精准投放,可以吸收微信公众号的订阅客户,目前企业旗下的数个公众号合计粉丝量已颇为可观,公众号向客户推送图文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了此类扫码打印机运营企业的盈利模式,关键是吸粉运营公众号以吸引广告商投资。

种种的扫码优惠,看上去很诱人,其中却暗藏商家恶意营销、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

“如果仅仅关注的是某一个商家自己的公众号,最多就是被收集到微信的照片和个人微信号,但如果扫码机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我又将个人照片传了过去,总感觉有些不安全。”在打印过几次照片后,市民肖某开始有了隐私泄露的隐忧。

二维码不能随便扫

记者了解到,目前制作二维码的门槛较低,只要通过网络下载二维码生成器,将想要发布的内容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软件随即就能生成所需的二维码。

那么,这些二维码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有什么风险呢?

一些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下载地址编入二维码,市民一旦扫描,手机就会被植入的病毒木马感染,银行账号、支付密码等个人信息就会被盗取。也正因为二维码制作的门槛过低,且目前二维码的生产和流通没有明确的主体进行统一管理,给公安部门侦破二维码诈骗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明明只扫了一个二维码,却发现关注上了多个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每天发送垃圾信息,删除的速度赶不上继续关注其他公众号的速度;扫的是商家的二维码,可关注上却发现是其他的微信号……用户在扫码时可能遭遇到“陷阱”,有的被强行“圈粉”,有的甚至账号被盗,遭遇电信诈骗。

有的商家故意提供虚假链接或在机器上人为覆盖一层二维码,扫描这些二维码,就会进入广告平台;有的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在程序上做了“手脚”,扫码后就会被强行安装“流氓软件”,不断弹窗推送广告,甚至自动进入广告链接。

恶意营销还只是最轻的,更严重的是个人隐私被泄露和遭受财产损害。有些公众号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用户的信息,将真实信息与个人照片比对后,就有可能全面掌握用户敏感隐私信息。二维码作为网页的链接路径和程序的下载接口,一旦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进不法分子提供的木马病毒程序,消费者在手机上操作绑定的银行卡时,账号密码会被一览无余,银行卡内的钱款就有被盗刷的风险。

规范市场强化监管

随着二维码被广泛地应用到服务、支付等各个领域,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见码即扫”“见码即购”的时代。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病毒、扣费软件隐藏在打折、促销广告或热门游戏的二维码中。在联网状态下,用户扫描后手机就会中毒,手机里的信息就有可能泄露。此类木马也可能在后台运行,使用户手机恶意发送收费短信,消耗上网流量,造成话费流失。

由于二维码只有被消费者扫码关注后才能发现其是否违法违规,传播具有隐蔽性,无法做到事前审核和全程监督,只能被动等待举报。不良商家和不法分子为了达到窃取隐私、盗窃账号等非法目的,不断更新二维码,或者在目的实现后删帖、另开新号,使得完整的证据链条不易形成,且因受制于网络虚拟的特点,查找加害人及受害人的难度均较大。

专家提醒,二维码背后的网址链接存在多种风险,如果发生隐私被泄露甚至被盗号等现象,可以向二维码提供者提起维权。在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二维码的真实链接指向、扫码后果的情况下,引导消费者操作,导致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链接进入广告平台,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如果机器运营企业和商家未经许可就擅自获取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就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这些情况都将被视具体情况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目前国内大量运用的是国外的二维码技术,其开放式的市场应用模式导致了各种安全问题频发且难以有效监控。随着二维码应用日益普遍,其安全性理应得到重视,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并推广符合国内市场环境的二维码技术标准。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二维码监管办法,并严厉打击利用二维码实施违法犯罪、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净化二维码领域环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编后 大家在扫二维码的时候,要切记“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扫一扫”之前一定要仔细看一看,特别是要求下载软件的,就需要格外当心了。手机用户还可以安装专业的二维码检测软件,来对二维码进行有效检测,让自己“扫”得安心。

□本报记者 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