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梨花镇往事

  不知谁说过:喜欢一个人,才会爱上一个地方。对我而言,因为喜欢樊梨花,才对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情有独钟。

  一

  对樊梨花的记忆要追溯到很多年以前。

  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在奶奶讲述的民间故事里,樊梨花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子,她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是文武双全的兵马大元帅。

  从此,我便记住了这个巾帼英雄。长大后才知道,有关樊梨花的评书和剧目不下数百种,像评书《薛家将》、戏剧《三请樊梨花》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樊梨花曾在土城子大黑山屯兵习武,设立的点将台和校兵场至今仍依稀可见。土城子在几年前属三道营乡,后合乡并镇与原来的三道营乡更名为梨花镇。

  2017年元旦刚过,恰逢腊八和小寒,一个特别的机会让我有幸到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采风,一睹小镇的风采。

  冬阳煦暖,微风拂面。站在梨花镇的烽火台上极目远眺,梨花镇沐浴在雾霭中,品字型散落的长城,像3条逶迤的长龙,匍匐在苍茫寂静的原野上。砖瓦结构的房屋和依长城而建的窑洞毗邻而居;炊烟与蓝天白云一起,描摹出梨花镇特有的冬天情韵;大黑山和大黑河相依相偎,像日夜无语凝眸的恋人;顺河葳蕤的杨柳,轻摇着无叶的枝条,恍若哨兵,守卫着梨花镇的祥和宁静。110国道、G6高速、京包铁路、集包增建第二双线等交通主干道穿过梨花镇,它们时而穿山越岭比翼齐飞,时而交错纵横迂回曲折,像梨花镇怀揣多年的心思,骄傲又踌躇。

  梨花镇,像所有北方冬天偏僻的小镇那样,静谧安详。她优越的传统文化与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她像颗被埋没多年的明珠,直到新农村建设和开发的号角在卓资大地吹响,她才从三道土长城的包围中脱颖而出,华丽转身为今天的梨花镇。

  闻着梨花镇上空飘来的浓浓年味儿,我的心情与思绪一下飘到很远,梨花镇的前世今生像放电影一样纷至沓来。

  吃一口梨花镇农户做的腊八粥,五谷的醇香在唇齿间回味。大黑河滋养出的五谷杂粮,总带着家乡泥土特有的芬芳。我与梨花镇的缘分从上世纪奶奶的故事里走来,在2017新年尘埃落定。上苍好像故意安排在腊八这天让我和梨花镇相识,从而使我可以与梨花镇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二

  来梨花镇前,我对梨花镇粗浅的认识停留在赵长城和樊梨花操练兵马的大黑山上。根本不会想到,梨花镇还有个别名——武要古城。

  赵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300年),赵雍倡导“胡服骑射”, 为了供守边戍卒瞭望和作战,赵国开始修筑长城。无数将士和百姓日夜奋战在垒筑城墙的岗位上。男人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女人们则把大锅大锅的米汤运往热火朝天的工地。城墙在黄土和米汤的有机粘合下,凝固后坚如磐石。依托东西地形走势和战略防御,最终在这里修建成一座守备城池,用以屯兵和养马。到西汉时,此处属于定襄郡武要县城城址,因此后人又把土城子称作武要古城。随着时间的推移,武要古城到明代,隶属官山卫。

  明末清初,山西、陕西两省天灾不断,加上战乱,很多百姓流离失所,由于武要古城得天独厚的交通位置和资源优势,许多人慕名离乡前往古城谋求生计。这些携妻带女的山西、陕西人,在古城停下他们疲惫的脚步,祖上就住窑洞的异乡人有着精湛的打窑技术,他们把目光定格在眼前的品字型长城上。

  于是,一座座新挖的窑洞面南背北坐落在土城上。鸡鸣狗吠与嘈杂的人声一起,沸腾在寂静的古城。这些异乡人与当地人一起,开始了他们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山西、陕西的地域文化与生活习俗。

  三

  废弃多年的古城土窑的主人一定没有想到,还有后人把土窑当作瑰宝重新修缮并开发利用。

  我坐上那盘火炕,热乎乎的感觉瞬时在周身满溢。我恨不能上炕小憩片刻,体味长途跋涉后终得一容身之处的人间惬意,让我和走西口先人的心跳在瞬间达成默契,一起体味窑洞独有的“冬暖夏凉”。

  窑洞前面的院子里,是几尊滚铁环、摔跤等小儿雕塑。如今,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已渐行渐远,只留下轻烟般的记忆,缭绕在前来观光的中老年游客心中,使人离去后对古城产生浓浓的依恋与乡愁。文/刘巧芝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
   第02版:聚焦
   第03版:聚焦
   第04版:资讯汇
   第05版:关注
   第06版:情报站
   第07版:看文化
   第08版:秀视界
梨花镇往事
更多内容 请浏览本报APP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