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和浩特:惠民累累硕果成就幸福之城

    环城水系。
    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温馨的青城驿站。
    太极拳表演。
    社区就有孩子们读书娱乐的地方。
    大青山前坡绿化。
    交警文明执法成为城市靓景。本报记者 皇甫秀玲 摄
    冰雪节。
    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关。
    草原丝绸之路主题公园。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刘洋

    导读

    幸福在哪里?幸福在这里。春节来临之际,一条消息在朋友圈里迅速传开: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呼和浩特市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名单中,荣列第四名。

    呼和浩特,这座青色的城,在诗人笔下曾经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在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中,曾是游牧民族的苑囿。

    如今,这里的建设者在换挡调速的新常态下,把距离百姓最近之处作为精心服务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总开关,建设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他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从点点滴滴和细枝末节做起,成就了一座幸福之城。

    {

    民生支出再给力

    玉泉区建华街统建楼封闭露台变为阳台已经一年多了,84岁的楼长宫树蓂老人一提起这事儿仍显得很兴奋。原来,建华街统建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脏乱差不说,因为原有建筑设计每家的阳台实为露台,不仅不安全,还影响整个小区的美观。鉴于上述情况,玉泉区在对这里进行综合改造时做了大胆决定,为居民们封闭露台。作为建筑工程师,宫树蓂老人知道,按照建筑规范,露台是不能封闭的,否则无论是建设方还是施工方都要承担责任。为了满足居民所需,玉泉区社区办组织设计院、施工方、监理单位反复进行现场研究,最终由北京一家设计院出方案,施工方用角钢、槽钢与墙体连接,在做好里边保温后,外加方钢和水泥板进行阳台封闭加固。宫树蓂老人说,供暖管道改造和阳台封闭让屋里的温度提高到了约25度。

    2017年,呼和浩特市民生支出接近295亿元,占到总支出的73.2%。

    与日益增长的民生支出相对应,呼和浩特市2018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显示,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三保”及政策性项目等刚性支出的基础上,财政部门统筹公共预算财力,再次压缩包括三公经费、培训费、会议费等在内的部门一般性支出核减一次性项目7亿元,占到该项支出的三分之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2011年开始至今,呼和浩特市先后投入超过50亿元,对近1800个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房屋整修养护、完善配套设施、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较彻底的综合整治改造,受益人群超过100万。

    2017年,呼和浩特市新一轮棚改方案确定,到2019年,用三年左右时间投入资金1300亿元,分年度组织实施中心城区范围内95个棚改项目,妥善安置11万余户30多万名被征收居民,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仅2017年的投入就超过300亿元。

    就业政策很暖心

    再过两天就是春节了,首府呼和浩特依然是春寒料峭。在位于呼和浩特市昭君路与南二环路交界处西侧700米的玉泉区劳动用工综合服务市场里确是暖意融融,这里又叫做“零工之家”,是目前呼和浩特市最大的“桥头市场”。在这里,工人们登记好自己的信息,用工方来这里联系服务市场,通过服务市场的中介平台,为用工方和出工方双方提供劳动保障,并且可以为工人们免费做职业技能培训。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劳动用工综合服务市场于2017年5月开始建设,在吸取先进地区经验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灵活务工人员工作、生存现状等实际情况,最终决定以“政府主导、市场合作”为模式,在灵活务工人员现有自发形成的市场基础上加以引导、完善,并纳入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辅助设置满足务工人员基本生活的餐饮、超市、理发等服务区域,使其成为呼和浩特市首家环境舒适、有就业保障的“零工之家”。

    呼和浩特市积极跟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贫困人口,开展精准帮扶促进就业;新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017年新增就业4.1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均增长8.2%。

    为提升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水平,呼和浩特市大力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呼和浩特市就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管理工作,充分掌握失业者的情况,为下一步就业援助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同时,呼和浩特市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提升失业人员就业技能。针对就业意愿强烈的就业困难人员,呼和浩特市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针对缺乏技能的失业人员,呼和浩特市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培训涉及家庭服务、月嫂、养老护理、公交车驾驶、美容美发等10个专业。

    城市环境更舒适

    曾几何时,呼和浩特的公厕数量少、布局不合理,市民如厕难的问题一直持续多年。小厕所,大民生。2017年,呼和浩特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

    仅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座座功能齐全、造型别致的“青城驿站”便出现在青城的街头巷尾、广场公园,在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成为首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集卫生间、环卫工人休息室、母婴室、便利店、棋牌室、茶屋,以及书屋等功能为一体的“青城驿站”真真切切为市民提供了方便。

    2017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解决好群众家门口的问题,从城市环境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入手,紧贴民生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全力实施了有史以来投入最大、范围最广、要素最全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彻底改变。清理各类垃圾233.4万吨,启动垃圾分类收运试点,城区垃圾全部做到日产日清,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全力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公厕1136座,提标改造628座,沿街开放1321座,并绘制了公厕地图和APP查询系统,在方便群众的同时,打造了城市的亮丽风景线;下大力气整治餐厨垃圾,日收运量由50吨提升到160吨以上;集中力量清理整治铁路公路沿线和出入城口环境卫生,清理公路、铁路沿线各类垃圾41.7万吨,出入城口垃圾125万吨,粉刷墙体约8万平方米,硬化修复路面6.1万平方米,更换道牙石4.7万延米,种植树木8.3万棵,绿化空地约200亩。

    交通拥堵问题明显缓解。对174条道路实施提升改造,完工168条;从“行车、停车、应急”三个方面对38处交通堵点开展了整治行动,清理、拖移车辆1.2万台;施划停车位1.8万个,交通标线133万平方米,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39万余起,清理僵尸车1068辆,查扣违规渣土运输车辆598台次。

    环境水平大幅提升。集中力量推进“拆凉还绿”整治行动,完成了9.84万间凉房、3万余处违建的拆除工作,腾退71.1万平方米空地,全部用于社区功能建设;全面整治住宅小区水电气暖及消防安全,对833个住宅小区进行了整治改造,完成152台10吨以下燃煤锅炉整治任务,改造供热管网300公里;实施物业管理全覆盖工作,全市574个小区进驻了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1085个小区由各区政府牵头,组织专人提供了基本物业服务。

    城市美化绿化程度明显提高。实施街景亮化、外立面整治工程,对全市62条主次干道、2108栋建筑实施景观亮化美化,对447条街道两侧墙体、楼体立面进行了整治改造;彻底清理整治户外广告,拆除各类违规户外广告20687处、23.3万平方米,清理“三乱”小广告355万处;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工作,打造247处、6181亩游园绿地,提升403条主次干道、小街巷道路绿化景观;深入推进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完成绿化17.9万亩,种植各类苗木1476万株,取缔违规污染企业268家。

    市容环境秩序得到有序规范。整治沿街经营秩序,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2.7万份,清理取缔店外出摊7.3万处,店外作业6.3万处,流动摊贩7万处,占道经营1.3万处。完成1148个小区、24条道路城市“蜘蛛网”改造整治任务。

    食品药品安全持续巩固。全力推进“厨房革命”,检查餐饮服务单位16.6万家次,关停整改10045家次,取缔1037家,打造了156条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建立和完善了网络订餐监管机制,整治网络订餐单位1047家,网络供餐单位证照公示率提高30%以上;规范小饭桌经营,对全市3481家小饭桌实施备案管理,新发放食品安全备案登记证2860家,取缔违规小饭桌75家。

    城市形象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大幅改善,城市的承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日前,在新出台的《呼和浩特市2018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中,除了一直持续进行的“厕所革命”“厨房革命”、环境卫生整治等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整治项目,还新增了停车泊位整治、专业市场整治、小区敬老便民设施设备建设等方便市民的整治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市民文明程度整治也列入了2018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范畴,将文明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让文明成为城市最美的底色,成为首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新目标。

    教育发展稳根基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市委常委会2次专题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市长办公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26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市人大也先后3次听取教育工作汇报,为教育工作发展积极呼吁。去年,呼和浩特市教育财政投入70多亿元,从教育教学、学校建设、设施设备、教师待遇等方面全面提升教育保障能力。

    此外还召开专题会议,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和重点推进。召开乡村少年宫工作推进布置会,安排经费支持各旗县区建设乡村少年宫,努力实现呼和浩特市乡村少年宫全覆盖。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呼和浩特市教育局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绿色出行,组织学生乘坐学生专线公交,并配合交管部门在部分中小学校实行错峰上下学管理,现在已经开通10条学生专用公交和1条学生定制公交,取得了一定实效。

    在提升教育保障能力上,完全突出民生导向。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深化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坚持阳光招生,严禁择校,确保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关停无证办学幼儿园33所,进一步规范了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学校建设项目持续推进,2017年,呼和浩特市共确定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24个。建设项目中,幼儿园建设项目9个,小学建设项目4个,中学建设项目11个,现在已经开工项目11个,到位资金1.1亿元,新增学位1万个。联盟制办学又有突破,2017年新建教育联盟校4所,进一步缓解了区域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在逐步加强,根据呼和浩特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经内蒙古自治区编办批复,面向全市招聘教师834名。开设校长培训班、骨干教师研修班,培养优秀校长、名优教师、骨干教师430余人次。而且党建引领更加坚实,积极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作用和党员的典型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夯实质量提升基础上,呼和浩特市用五个坚持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德育首位,突出德育品牌建设,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充实成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形式与内涵上实现了突破。举办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论坛和全市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组织了多场以“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为题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获得第二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校荣誉称号。

    坚持质量为核心,围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目标,通过名师引领、同伴互助、反思研究等形式,带动全市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高考成绩稳中有升,600分以上人数占自治区总人数的20.9%,同比2016年提高1个百分点,一本上线率达到27.1%,与2016年基本持平。选派职业大赛代表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连续十年荣获全区成绩与奖项第一名。

    坚持特色发展,坚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战略,创建特色学校73所。新创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26所,自治区级特色幼儿园26所。

    坚持信息化带动,结合呼和浩特市实施的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城市项目对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项目。目前,呼和浩特市100%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85%的学校建成校园网,91%的专任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开展常态化教学。

    坚持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按照自治区的要求,投入专项资金,高水平完成全区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评估验收迎检工作。

    人民健康为中心

    2017年,呼和浩特市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总体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健康谋幸福,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面,呼和浩特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40余项改革措施,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供了全面的政策支持。全市所有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累计让利约4.5亿元。同时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各项投入政策,先后投入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医院、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和化解医院的历史性债务,大力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以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体系。以基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巡诊制度,利用实施农村惠民工程,在965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市构建医疗集团8个,专科联盟16个,远程协作网10个,托管联合体3个,高层医疗协同体14个,医共体5个,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民医工作室25个。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覆盖全市124家医疗机构,9个旗县区全部与三级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目前,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131.13万人,签约服务率达到42.85%,其中糖尿病、高血压、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签约50.35万人,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8.5%;个性化签约服务4.54万人,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广大城乡居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在健全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方面,落实自治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采用带量采购和分类采购,建立短缺药品监测机制,从10月1日起,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开药品采购“两票制”改革,压缩了中间环节,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在加快推进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上,2017年全市涉及卫生重点项目建设15个,内蒙古综合疾病控制中心迁建等6个项目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等2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二期扩建等2个项目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迁建等5个拟规划建设项目正在筹划中。在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上,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全市传染病疫情处于低发态势,紧急处置禽间H7N9流感疫情1起,有效防控疫情蔓延。全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98%以上。在全力推进医疗健康精准扶贫方面,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医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优惠政策覆盖全部贫困人口。在促进蒙医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中医医院、市蒙医中医医院为引领,新建土左旗、清水河县中蒙医院,改扩建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中蒙医院,全部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并于2017年投入使用。

    平安首府护百姓

    立足群众需求,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织牢织密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城市“平安网络”,呼和浩特市将广大市民对“平安首府”的期盼一步步变为现实。

    2017年以来,呼和浩特市立体化推进防控体系建设,保持了“发案下降、破案提升”的良好局面。着眼于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首府”建设有效构建了立体多元、功防兼备、因时应变、合成作战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新体系。同时,呼和浩特市以警民联手共建、共治、共享为抓手,以构建网格化、层级化、街面化、联勤化巡控模式为目标,全面推动社会面巡防体系建设。

    为做优实兵巡控,呼和浩特市在车站广场、繁华商业区等地布建了多个24小时驻警警务工作站,实施加强型和叠加式应急值守和武装巡逻,确保遇有重大警情和紧急突发事件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构建市局、分局、派出所、社区“四级巡控”巡防体系,投放100余辆巡逻警车,配发130辆摩托车开展流动巡查。据统计,每天有312个巡组、294台巡逻警车、1600多名警力上街执行巡防勤务,增强了显性用警的控制力和震慑力。

    为严打刑事犯罪,呼和浩特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始终把打击矛头对准“盗抢骗”“黑拐枪”“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犯罪,建立了打击“两抢”犯罪合成作战新机制,成立了全区首家要素齐全的反电信网络信息诈骗中心,实施了电动自行车物联网防盗工程,组建了百名便衣警察反扒专业队,开展了“平安系列行动”,有效打击震慑了违法犯罪。2017年,呼和浩特市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3.8%,现案破案数提升7%,破案绝对数同比提升18.7%;新发29起命案全部侦破,命案同比下降31%。

    此外,呼和浩特市不断织密巡防网络。在机场、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出入口建立全国首家人脸识别实名查询系统,在进出城口建成12个智能化公安公路检查站,最大限度将危险人员和危险物品封挡在外围,扎紧了出入口;在市区布建了多个24小时全时驻警警务工作站,组建了1支应急应变战鹰突击队和10个武装处突车组,在人员密集场所、重要基础设施周边实施加强型和叠加式应急值守和武装巡逻,守住了关键点,增强了控制力。

    针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两抢”案件,打破警种壁垒、有效整合资源,建立情报、视频、刑侦、技侦、网侦“五位一体”合成作战新机制,实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合成作战,有效预防打击震慑了违法犯罪。2017年,呼和浩特市抢劫案件同比下降37%,抢夺案件同比下降25.6%,累计实现309天无“两抢”案件发生。

    针对电动自行车被盗案件高发频发势头,启动具有车辆移动报警、被盗车辆定位、被盗车辆轨迹查询功能的“车盾”工程,以全新战法对盗窃电动自行车犯罪实施高压打防。据统计,2017年呼和浩特市该类案件同比下降36.79%、破案数同比上升755.56%。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案件,联合三大通讯营运商和金融部门,成立反电信网络信息诈骗中心,实行跨行业通力协作,形成了“多节点发力、多手段合成、多技术支撑”的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局面。反诈骗中心成立以来,共拦截诈骗短信109010条、诈骗电话159049个,打掉各类伪基站犯罪团伙58个,抓获嫌疑人75名,止付银行卡868张,冻结嫌疑人账户赃款931万余元,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全市该类案件发案同比下降48.75%,破案同比提升73.84%。

    为努力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呼和浩特市推进城区“疏堵保畅”工程。围绕市区21条重点整治街道和11大类重点整治行为,坚持“零容忍”执法,向社会释放依法严管的强烈信号。同时,坚持出重拳、下猛药、治顽疾,坚持“守点、巡线、控面”相结合,加强日常交通管理,开展集中统一行动,通过民警现场开具罚单、监控抓拍、电子警察抓拍、移动摄像抓拍、公路测速抓拍等多种方式,严查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见违必纠、纠违必处、处罚必严。自交通整治行动推进以来,乱停放、乱变道、路口加塞、非机动车和行人闯信号等违法行为得到了力度空前的查处,首府的交通状况显著改善,市区街道、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明显减少。

    文化生活乐大家

    这几天,从1月初开始的呼和浩特市2018年春节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此次活动不仅内容形式多样、亮点纷呈、特色鲜明,而且时间长、规模大、层次高。共分为气氛营造、冰雪活动、文化庙会、传统文化、惠民演出、非遗展示、文化展览、图书阅读、美食博览、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11大类123项活动内容。以冰雪活动为亮点,展现民俗活动与冰雪项目融合的魅力,同时开展丰富的文化惠民演出和非遗展示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有处玩、有处看、有处吃、有处转。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推进文化强市战略。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服务品牌,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从社区到乡村,从校园到部队,从歌舞文艺到书法文学,首府文化人才库的成员们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在首府各地播撒文化的种子,越来越多的百姓因此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呼和浩特群众文化活动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经过近9年的发展,现已经在全市9个旗县区都成立了百人百组组委会,建成各类活动、传习、示范、培训、体验基地25个,构建了65个不同类型的文化文艺组别,吸纳了42个社会业余演出团体,拥有正式会员近万人,越来越多有文化特长的普通群众被吸纳进入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形成呼和浩特市百人百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呼和浩特市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基本形成了以“城市文化设施+旗县区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扮靓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呼和浩特市加大建设力度,确保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全面达标。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呼和浩特市还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覆盖、数字草原书屋(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移动阅读、党员远程教育等项目,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支中心,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呼和浩特市的城乡文化网络也在不断扩展延伸,通过开展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村、农家文化大院等创建活动,完善社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农村自主开展文化活动能力,现有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乡1个(和林格尔县),文化大院50余家,民间业余文艺团队200余支。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形成常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以“崇尚文明、爱我家园”广场文化活动、百场文化进社区集中示范活动为引领,带动全市各旗县区中心广场及社区休闲广场活动全面铺开;以“文化人才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为纽带,引导社会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以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民间社火表演,非遗项目展示等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下乡活动为抓手,举办各类慰问农民工、部队、学校、农村的专场文艺演出,送书、送画、送戏到基层,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依托市及旗县区图书馆、流动图书站开展图书公益性借阅服务,实现基本服务内容全部免费开放;以市群艺馆及各旗县区文化馆为阵地,举办各类群众性文艺培训,全面提升业余文化团队整体素质。首府群众可以尽情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真正让百姓得实惠。

    本版图片

    除署名外均由

    呼和浩特市委

    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足球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国际新闻
   第09版:经济周刊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公告
呼和浩特:惠民累累硕果成就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