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原英才”打造祖国北疆人才亮丽风景线

  □本报记者  及庆玲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一线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当年,北京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广东小伙儿莫锋,放弃高薪工作,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第一个报名参加团中央教育部启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赤峰市巴林右旗,如今已担任翁牛特旗委副书记,在祖国北疆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

  “风筝飞的再高再远,线总在家乡系着。”在外经商的李菊兰多次返乡探亲,惊喜地看到家乡经济迅猛发展,自主创业环境优越。她回到家乡,建成阿拉善右旗规模最大的一家集饲养、屠宰、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肉类食品企业,产品畅销北京、天津等地。

  所有像莫锋、李菊兰一样怀揣报国之志、爱乡之情,政治素质、发展本领、协调能力、服务水平、作风品行过硬的优秀人才自觉自愿走进内蒙古、留在内蒙古,成为发挥人才创新创造红利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缩影与写照。

  如何推动内蒙古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内蒙古要打好打赢“抢人大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方向,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一道道难题、一个个挑战,内蒙古人才工作正以时不我待、奋力拼搏的恒心,竞相迸发的创造活力和宽广的视野,有条不紊,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干。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不断优化思维、优化方式、优化机制,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落细,推动人才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干事有机会、创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以高质量的人才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营造敬才爱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8批“草原英才”工程,刚性引进各类人才100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360人,其中院士171人、千人计划31人、万人计划1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55家,为自治区“十三五”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创新机制激活引擎

  “人才流动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尊重用人单位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流程,促进合理有序流动。”

  “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

  一句句、一条条人才政策有效而强劲,一个个、一批批高精尖缺人才在草原大地找到归属。“更大力度的人才支持和待遇标准写进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工作经费保障渠道,提升了我区的人才政策竞争力。”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翻看《实施办法》,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省市选拔的优秀人才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等7大类29种情况清晰明了,在科研、岗位待遇和住房补贴等方面实施了分类支持政策,其中:刚性引进人才按类别在聘任期内可最高享受1.5亿元的科研支持、200万元年薪和相应住房补贴,柔性引进人才按类别可给予用人单位最高30万元的经费支持。符合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在科研、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更高的科研和工作经费支持。

  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已建成。服务专家制度,使各职能部门与对应科技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建立了直接联系,自治区为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政策保障,优秀人才荣誉制度和奖励制度不断完善。

  改革犹如一块巨石,激活了一池春水。区直各部门先后制定配套文件13个,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也陆续推出一大批落实措施,打出了一套人才新政“组合拳”。一个以实施意见为总纲,以配套文件为补充的“1+N+X”的人才政策体系,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更具内蒙古特色。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王亚雄,20年磨砺铸就汽车工业领军人李功赋,高端制造领域“长袖善舞”的80后赵欣……2017年,高精尖缺人才“增量崛起”——仅自治区本级刚性引进人才338人,柔性引进人才43人,较2016年增长近3倍。

  多措并举突出特色

  自治区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大刀阔斧”,建设优秀人才集聚之地、创业之地、成功之地。

  改进“走出去”挂职方式。依据挂职对象需求和挂职岗位需要,增强岗位培养针对性;多渠道“派出去”,5000余人次先后通过京蒙对口帮扶合作平台和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参加覆盖全区十大重点领域专项专题业务培训;多形式“走下去”,进一步优化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对接管理工作,累计接收17批共183名“博士服务团”成员。

  环境好、人才聚、事业兴。

  主动将人才工作嵌入经济发展,搭建创新创业人才与产业项目对接平台,连续举办五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暨呼包鄂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草原英才”工程品牌效应不断提升。首次举办“广纳英才  智汇草原”——“走进清华”内蒙古发展推介会暨清华大学2018届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吸引众多清华大学及周边高校应届毕业生踊跃参加,并达成意向401人次。■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2018年,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一春,自治区副主席欧阳晓晖一行带着2500多万内蒙古人民的深情厚谊,怀着渴求英才的心情,再次诚邀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莘莘学子来内蒙古干事创业,大显身手。

  内蒙古软硬环境优越,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工作办法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平台、前景广阔无垠!

  海归博士韩永信说起与赤峰的相识仍然记忆犹新:“2012年,因为出差我第一次来到赤峰,一下飞机就被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深深地吸引了,我希望在这里工作、生活。”如今,韩永信当初的希望早已成真,他已然与赤峰结下了不解之缘。

  借助北京人才、科技、金融、文化优势,进一步推动两地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研究制定《京蒙区域合作和对口帮扶“十三五”规划》。依托北京的优势资源,对我区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10个重点领域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拓展人才交流渠道,持续开展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工作。2018年以来,向北京市派出90名干部,推动干部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启动实施“鸿雁行动”,组织在北京工作的内蒙古籍高层次人才,回家乡进行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和科技服务。

  项目引领夯实平台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平台、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台,让人才团队“解渴”,让重点项目落地,让支持资金见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怀揣着对科技事业的无限热爱,2006年10月,孙晟中应邀来到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帮助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有限公司解决混碱三效蒸发系统设备混凝土框架的晃动问题。在技术服务考察期间,他观察并认识到阿拉善经济开发区虽地处西北,但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具备化工化学品生产的多项优势。看到这里良好的创业前景,同年底,孙晟中决定带领由清华大学化工系一群师兄弟们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将发展方向由北京、杭州向阿拉善转移,以自主研发的高纯度3-氨基-1,2-丙二醇合成提纯工业化技术为切入点,在2007年创建了集科研、生产、贸易为一体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内蒙古圣氏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孙晟中带领的技术团队,于2013年被评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并连续获得滚动支持。2018年,经过不懈努力,内蒙古圣氏化学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成为阿拉善盟继金沙葡萄酒业公司之后第二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

  耕耘在开发区这片创业热土上,孙晟中说:“我会始终坚守创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以一腔热血和满腹激情迎接每一个挑战和机遇,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阿拉善、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这是我区人才和项目“无缝对接”的生动实践,是“人才+项目”助推发展“最大公约数”的有效探索。人才“虹吸效应”,培育了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依托创业人才做大做强产业,依托产业项目吸纳创新团队,与产业项目捆绑开发人才,努力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

  人才始终是内蒙古发展的关键所在、后劲所在。

  近几年,培育自治区级产业创新创业团队574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81个,对我区优势特色产业所涉及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领域的人才团队进行了重点支持。自治区每年投入“草原英才”工程专项奖励资金1亿元,累计投入近5亿元,带动盟市、相关厅局投入经费近10亿元,在“草原英才”工程专项奖励资金的支持下,各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基地、院士专家和个人不断加强科技研发工作,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草原英才”郭昭华、张维世、路战远各自主持的3个项目都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千人计划”专家连建宇博士带领的稀宝博为创新人才团队自主开发的永磁MRI技术,获得国内外多项专利授权,年销售收入7.5亿元,利润1.7亿元,利税2.2亿多元;“国家杰青”获得者李梅教授带领的稀土应用创新人才团队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基本上都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改变了我国稀土产品低附加值的生产现状。

  引育并举释放活力

  近年来,自治区积极探索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集中力量打造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包头市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3个自治区级“人才改革试验园区”,被赋予试验园区更为灵活宽松的改革权和试验权。强大威力不断释放。

  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三大举措、四大基地建设、五大平台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果,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鄂尔多斯市积极构建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园、内蒙古鄂尔多斯留学人员创业园、鄂尔多斯科技创业园、启迪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启迪孵化器共享实验中心、技术转移与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加速器孵化—产业化”全程发展模式。

  以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集群式引入人才团队群,“整体机构式”引进中科院稀土研究院、北京大学包头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成为符合内蒙古人才引进特点、突破引才瓶颈的有效做法。

  目前,“鸿雁行动”计划已拓展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以及欧美同学会,共集聚高层次人才1548人,并成功举办了北京、上海、深圳工作推进会和乌兰察布、包头、锡林郭勒招才引智对接会,开创了我区柔性引才工作的新局面。

  鸿雁嘉宾杨德勇与自治区金融办合作,将湖北省县域经济创新改革研究成果拓展应用到自治区。鸿雁嘉宾马红刚积极促进九州大地集团进一步扩大在内蒙古的投资规模。上海鸿雁嘉宾团队给清水河县窑沟乡捐建“母亲水窖”33眼,并促成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团深入锡林郭勒盟开展义诊活动……

  宣传文化、高技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农村牧区、金融、企业管理、旅游、社会工作等10个重点领域,每个领域培养100名的目标,深入实施“十大百人计划”,选树1256名自治区“草原英才”,培育国家“千人计划”14名、国家“万人计划”25名。

  张和平、李梅、李光鹏、额尔敦白音4名本土人才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1人。

  在这样一个凝心聚力、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永不懈怠、惟行惟勤的新时代,人才事业与国家梦想同频共振,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培养造就,“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一步步成为现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三期全区统一战线特约信息员 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刘国荣:我愿意把经验传给后人
中澳飞机制造项目落户石拐区
626人剪纸 打破世界纪录
首府72家龙头企业带动2737人脱贫
“包头蓝”成为钢城新名片
自治区团工委开展 区直机关团员青年素质提升行动
《大地之声》用歌声倾诉草原情
“草原英才”打造祖国北疆人才亮丽风景线
外国留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