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能手中有 脱贫不用愁

“我家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本报记者  张慧玲

  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前黑村村民李东家,典型的上世纪80年代建筑映入眼帘。尽管木质窗框外面糊着一层塑料布,但是家里面却整洁干净。

  “一看我家这条件,就能知道前些年的光景不好过。”说起以往的辛酸,李东的情绪有点低落,“家里两口人,就靠5亩4分地维持生活。后来我又得了病,腿脚不好,眼睛视网膜脱落,几乎什么活儿也干不了。”

  2016年,李东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7月,科尔沁区给25户贫困户每户两头基础母猪,李东是其中的一户。“自从养上了这两头母猪,村里的干部们经常带着技术员来传授养殖技术。差不多一年,我就基本出徒了。第二年,两只母猪就下了25只小猪仔,以每只600元的价格卖了21只,年底又卖了2头育肥猪,每头2500块。当年我家就收入1.5万多块,家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下子改善了,这两头基础母猪让我家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李东的声音明显欢快了起来,他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家里的猪舍和驴舍。

  “去年卖了猪仔后,我花了1.25万块买了2头母驴,到家就下了2头小毛驴。今年春天又下了13只猪仔,现在家里猪和驴总价值达3万多块,这还不包括即将出生的一窝猪仔。”李东越说越兴奋。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年春耕播种,李东干得格外起劲儿。一开春,他就全种上了玉米,秋后给猪和毛驴当饲料。

  今年,科尔沁区鼓励和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参与到脱贫攻坚各个环节,组织和帮助贫困群众自己制定脱贫规划和脱贫计划,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提高自我组织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贫困群众生产技能的培训,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至2门致富技术,力争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

  “扶贫先扶志,还要扶智。”连续3年包联帮扶钱家店镇四方地村的科尔沁区残联副理事长白青龙说,让贫困户有一技之长,是持续脱贫的关键点。

  去年12月,科尔沁区残联与通辽市乘人之美手工艺公司合作,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残疾户”的精准脱贫模式,成立了科尔沁区追梦种植农副产品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其中29户社员都是四方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残疾人。

  白青龙很看好这个扶贫模式,他打算下一步将四方地村的模式推广到科尔沁区残联在钱家店镇包联的其他两个村。“当然不能止步于此,之后我们还要再考察其他更多类似的项目,让他们都能通过一技之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今,通辽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44.6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5.6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2.5%下降到了3%。“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日子越来越红火,幸福感蹭蹭涨!”李东对未来充满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读友
   第09版:经济周刊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我家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志智双扶强底气
羊肚菌丰收了
我区认定家庭农牧场10325家
贫困户变身 致富带头人
乌拉特前旗 为疣鼻天鹅“生儿育女”保驾护航
[ 消息树 ]
裴兰锁: “我要把这座山都种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