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量身定制“复合式帮扶法”

程少华(右一)和老伴及孙子程凯在自家菜园旁边休息。
李林花饲养的小猪。
集中饲养的奶牛。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新军

  这几天,海拉尔区哈克镇哈克村农民李林花总是乐呵呵的,前段时间她外出打零工,切一天马铃薯种子就可以赚100元。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份打扫村里街道的保洁工作,每月都有收入。

  最让她舒心的是,现在住的51平方米的砖瓦房是前年村里危房改造时帮着盖起来的,宽敞明亮。她最大的心愿是外出打工的儿子能尽快成个家。

  4年前,李林花的丈夫因胃癌去世,欠下12万元的债务。家庭的窘况让已年近半百的她束手无策,生活陷入困境。李林花感慨,没有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村委会的扶持,她过不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李林花从土泥房搬进砖瓦房,只花了7000元接了一个小门楼,她很满足:“丈夫活着的时候,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村委会还帮她把家里15亩地流转出去,联系企业扶持她养殖和种植果树。光是打扫街道卫生这一项,她一年的工资性收入就有2万元。去年,李林花摘掉了因病致贫的帽子。

  李林花家的脱贫史,是海拉尔区哈克镇扶贫的一个缩影。哈克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去年新识别的1户外,其余39户77人已全部精准脱贫。现代化牛场和周边企业为有劳动能力的朱国庆等5人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程少东等20人发展养殖增加收入,利用金种子贷款贴息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2000元资金鼓励发展庭院经济。

  2014年以来,海拉尔区发挥产业扶贫基金、贫困生救助基金、大病医疗基金作用,构建贫困人口上学、就医、增收长效帮扶机制,整合扶贫资金,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围绕乳、肉、蔬菜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资产受益”,帮扶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脱贫。

  哈克镇哈克村、扎罗木得村利用各村190万元“三到村三到户”扶贫专项资金,购买优质高产奶牛230头,全部放在现代化牛场集中饲养,饲养奶牛产生的收益分配给贫困户,帮助他们获得稳定收入,目前已有35户69人受益。

  去年年底,为了取信于民,哈克村现代化牛场早早就将饲养93头奶牛产生的收益54500元分给了本村19户贫困户,71岁的低保户程少华家分得4000元。

  “我家现在有猪、有鸡,年底还有养牛场给分钱,只要人不懒,就能摘掉穷帽子!”这几天,程少华和身有残疾的老伴带着7岁的孙子程凯在自家菜园忙着种马铃薯。去年,村委会帮程凯申请“贫困生救助基金”,程凯上了小学。

  哈克村现代化牛场负责人刘俊表示,虽然现在奶业不景气,新购进的奶牛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但每年给贫困户分配的收益一定会有保障。目前,养牛场与元盛公司龙江和牛基地达成合作意向进行和牛幼犊繁育,以肉补奶,保蓄增收,利用闲置的牛棚圈舍尝试肉驴养殖等项目来增加收益。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哈克镇书记钱继光介绍:“今年,哈克镇聚焦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多元发展的种养模式,打造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生态示范区,融入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特色餐饮,吸纳更多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户参与进来,探索构建利益联结模式,夯实脱贫攻坚的基础。”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海拉尔区副区长高名鸿说:“新一轮扶贫攻坚中,海拉尔区将坚持目标标准,把握精准要义,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解决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难点问题,凝聚扶贫工作合力,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一线
   第06版:旅游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读图
   第11版:沃土
   第12版:天下
量身定制“复合式帮扶法”
社区大学接地气 居民才能得实惠
“算好账,绝不做亏本买卖!”
参保人员异地就医 需要哪些手续?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大循环” 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