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长发打盆传菜 38年未失手

徒弟杨光祥在传菜。
行走自如的陈长发。
食客们看得瞠目结舌。
穿行在席桌间。
  打盆登高,亮相的就是绝活。38年来,他脚穿草鞋、头裹白布、手持一块方巾,头顶数米长的木制食槽送菜超30万碗,却从未失手一次。顶着几十斤重的滚烫菜肴,在乡宴的席间穿梭自如,送菜如同杂耍,这项绝活就是“打盆”。

  打盆是四川省合江县先滩镇所独有的,据考证其祖师爷是清乾隆年间合江小漕支的王延武,历经10代传承至今。“上菜了”,一声有力的号子响过先滩镇乡宴的现场,循声望去,一名脚穿草鞋、头裹白色头巾的男子已登场。他脱手顶着一张2米长、20厘米宽的特制托盘,10碗热菜整齐地摆放在托盘里。托盘像粘在了他头顶一般,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灵巧穿梭,硬是没洒一滴滚热的菜汤出来,转瞬这10碗热菜就稳稳当当地送到了席间。“这就是我们独有的绝活——打盆。穿草鞋是防滑防摔,裹头巾是增加稳定,即便是大冬天我们也要穿起。”陈长发说。

  据合江县文化局考证,打盆起源于清代中期,当时古镇上办宴席,客人多菜品也多,上菜的人自然就得动作快。可老街狭长且窄,上菜的人多了,行走起来不方便,于是想出了打盆这一上菜方法。

  打盆的整个过程需要考验传菜者身体协调能力、体力、专注力,三力缺一不可。这门技艺传承至今,先滩镇也只有陈长发和杨光祥师徒二人了。66岁的陈长发从27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技艺,“我出师后一直没中断打盆,平均每年要顶上万个碗,从未失手过。每个土碗有1斤重,这些年我顶菜也顶了快几百吨了。”陈长发打趣地说他都快练成铁头功了。

  上世纪80年代,杨光祥就跟着师傅陈长发学习打盆,有着超强专注力的他,不论周围环境多么嘈杂,都能保证头顶的长板平稳不晃,打盆时不仅能顶住长板健步如飞,还能转弯、下蹲,甚至可以金鸡独立。据杨光祥介绍,他还能头顶约几十斤重的食物和20斤重的传菜板自由穿行,他在镇上经营着一家豆花店,打盆送菜,一次顶14碗豆花不在话下。

  说起技艺传承,陈长发多少还是有些遗憾,他的孩子都不愿意学这项绝技。“我们这行辛苦,打盆打得是腰酸背疼还挣不到钱,娃娃都全部去外地打工了。”作为最后一代传人,杨光祥说:“我希望能够将‘打盆’技术传承下去,虽然娃儿不喜欢学,但我仍然喜欢这个行当,我会继续干下去。”

  (据《华西都市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脱贫攻坚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地方·旗县
   第10版:教育
   第11版:文摘
   第12版:悦读
主动作为,书写对外开放新篇章
陈长发打盆传菜 38年未失手
冷面随朝鲜族传入我国
■博闻
■百科
比萨斜塔屹立不倒有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