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龙镇的扶贫明星“三李”

  □本报记者  李文明

  早晨7点,李文军、李景瑞、李瑞强号称“三李”的扶贫干部便在包头市区开往土右旗双龙镇的车里争论不休:“你那个养猪场得有个致富带头人,长远考虑,将来成规模了得有个管理人员啊!”“我那个玻璃大棚明年能不能种些香菇?再给我打听打听育苗的收益呗?”……

  7月炎夏,从包头市区到土右旗双龙镇,驱车将近160多公里、2个半小时的车程里,“三李”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扶贫”两个字,直到下车关门,三人才想起车里有个记者。

  “我们三个人都是驻双龙镇的扶贫干部,大伙经常这样,有时一群扶贫干部在宿舍一聊就是后半夜。扶贫可不是单打独斗,每个村的扶贫干部相互之间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发挥集体智慧,抱团扶贫,造福一方百姓!”王四顺村扶贫第一书记李文军讲道。

  双龙镇地处土右旗东南方,全镇涉及贫困户的村有27个,贫困人口693户1468人,占全镇人口的3.4%,未脱贫人口96户209人,占全镇人口的0.4%。

  家住召牛营村的李新正是其中一名典型的贫困户。今年42岁的李新正家里种的40亩玉米只够吃喝,之前住的草坯房早已破烂不堪。“这几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我们家新盖的60平米的砖瓦房,还有林业局给我院子里种的李子树、果树。去年,我才花了800元就喂了4头猪,扶贫干部们还给我包销路,卖出16块钱一斤的好价格,纯利将近8000元。今年我又投入3000元买了200只鸡,等到冬季每只能卖150元,纯收入应该在7500元以上。再加上干部们帮我出售200多斤农家面,收入6000元,你说我这日子能不好过了?”李新正开心的拉着记者说:“你得去我们村的猪厂看看,我就是在那儿赚的‘第一桶金’。”

  话说着,李新正便骑着摩托为我们带路来到养猪厂。“2018年养猪厂规模扩建后占地700多平米,现在有成年猪20头,小猪仔有70多头,小猪仔全是2017年的纯利啊!”召牛营村扶贫第一书记李景瑞说:“当时建立养猪厂的时候可是多亏了我们扶贫干部之间多多交流沟通,各自发挥余热,比如我有朋友是开屠宰加工厂的,他有亲戚是开超市的,通过各种渠道打开‘农家粮食猪’的市场,我们扶贫干部之间还商议着扶持村里的养猪能手当致富带头人,将来猪肉销路等就有保障了!”

  “建猪厂选址的时候我们大家伙坐在一起商量了很久,最终选择在召牛营村东南方建厂,这样猪粪的臭气就不会影响到村民的生活。”李文军说,“现在双龙镇的武乡县和小韩营村也相继建起了养猪厂,我们从半自动化饲养设备的统一采购到‘农家粮食猪’的统一销售都订好了规矩,共同呵护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产业!”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双龙镇的扶贫干们在发展产业方面也是相互商议着干。“根据自己所包村的实际情况,你种植订单高粱我就种植小杂粮,你养猪我就养鹿,你发展农机合作社我就发展育苗大棚,既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一举多得!”李文军对记者说。

  正在这时,李文军的电话响了起来,王四顺村的村民王可星想他询问什么时候做白内障手术。王四顺村里有4位村民得了白内障,得及时做手术,几个扶贫干部就找关系给他们减免医药费、住宿费,既帮村民看病又帮村民省钱。李文军立马落实带村民治疗眼疾的人、车,最后打听到张子淖村的扶贫干部郭建峰周一回包头市里办事便顺带上王可心做手术。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扶贫路上荆棘丛生,落实起来也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承担,走一条路就能走通的。扶贫干部之间也需要沟通借鉴,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依靠大伙儿的力量,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李文军说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读友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吨粮田:杭锦后旗的“北纬四十度奇迹”
改革开放写就“三农”精彩故事
林区人的田园致富路
“拼盘模式” 实现精准扶贫
土地流转 “种”特色
双龙镇的扶贫明星“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