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突泉县脱贫致富有“三大法宝”

新生村葡萄园里结下脱贫硕果。
开展剪纸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技能,丰富业余生活。
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农民夜校”授课现场。
养殖芦花鸡“啄”开致富门。
农技专家到贫困户家中现场讲解肉羊养殖。
农民夜校在养殖基地现场培训肉驴养殖。
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
  □胡日查 高敏娜 冯玉燕

  仲夏的突泉大地,到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放眼乡镇村屯、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到处是发展生产的忙碌场景:田间地头上庄稼长势喜人、农技人员正在认真授课;养殖基地里肉牛肥壮,羊群悠闲地咀嚼着草料;厂房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忙着赶工期……

  “撸起袖子加油干”“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已然成为眼下突泉县里最亮丽的风景线。

  一组数字令人惊喜,经过几年的努力,突泉县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24640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5283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6.3%。

  这变化背后,凝聚着突泉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精准脱贫的智慧和汗水。

  脱贫攻坚,责任如山。突泉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履职工作重点,创新实施“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 “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精准脱贫“三大工程”,鼓励贫困户发展种养业、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观念、提升农牧民脱贫致富技能、畅通干群沟通渠道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通过实施精准脱贫‘三大工程’,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难题;在政策知晓率上,有效解决政策宣传‘最后一人’的难题;在工作频率上,有效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次’的难题。”突泉县委书记屈振年说,如今,这“三大工程”已经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三大法宝”。

  法宝之一:农民夜校讲堂 素质提升有阵地

  “自从咱县有了农民夜校电视讲堂,我每期都准时收看,老师们讲的都是跟我们百姓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不少村民都和我一样爱看,有时看完后我们还坐在一起交流交流。”在突泉县太平乡晨光村,村民刘有熟练地打开电视的76频道,收看起肉牛养殖技术讲座,他对农民夜校赞不绝口。

  “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有这样的怪象,部分贫困户‘给资金换不来人心,给政策拔不掉穷根’,而在非贫困户中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存在以争当贫困户为荣的现象。”突泉县委副书记、县长耿天良说,眼下,突泉县正创新实施“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按照“农民进夜校、活动进广场、文明进家庭”的工作思路,以“五课、四倡、四创”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政策解读、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普法教育、技能培训等活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振贫困户脱贫致富精气神。

  作为突泉县“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亮点之一。农民夜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从基层调研、从“党群心连心”微信群、调查问卷、网络留言等方式收集、整理问题。问题提出后,由村梳理、乡汇总、县统筹,经过总结归纳备好“五课”。既有农民群众“点”的种植、养殖、就业技能、农村电商等实用技术;又有“配”的政策、文化、法律法规等理论“大餐”,实现传授富“钱袋”之门道,又配套富“脑袋”之营养,真正符合群众的“口味”。目前,农民夜校课程库已有各类课题122个。

  “种甜菜过去我是‘门外汉’,在农民夜校,艳梁农业合作社的高老师教给我们高产栽培、纸筒育苗、病虫害防治、农机推广等技术,今年我准备扩大甜菜种植规模。”突泉镇平原村村民赵亮最近逢人便说,他在农民夜校遇到了“能人”,对于今年的增产增收,他十分有信心。

  在突泉县农民夜校的老师中,既有从县直单位请来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技术专家,又有本地群众信任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致富能人。这支由专家和能人116人组成的教师队伍符合群众的“口味”,成了突泉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智囊”。 

  杜尔基镇红光村“万头肉驴养殖基地”里,40余名有养殖意愿的村民来到现场学习养殖技术;学田乡利民村“旱改水”稻田里,负责人向兄弟乡镇前来交流学习的农民介绍经验……正值农忙季节,突泉县的田间地头、种养基地,处处都成了农民夜校的课堂。

  该县坚持把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田间地头现场操作紧密结合,以村党组织活动场所为主,统筹整合“草原书屋”等场地资源和基层党员教育站点设施。并在生产现场、农户炕头、种养基地,开展种植、养殖技巧、农产品销售、防病治病等培训,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突泉县还建立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对学员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情况实施双向考评。对学员的参学考勤、课堂纪律、学习成效进行考核,还从学员的思想观念转变、自主脱贫、勤劳致富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保障了学员的参学率和学习效果。对教师建立了群众评课机制,每次授课后,参学群众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把“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评判标准体现到农民夜校的生动实践中。

  据统计,截至目前,突泉县已组建宣讲团下乡宣讲125场次,举办技术培训84班次,组织政策宣传巡回演出108场次,农民夜校共开课310余节,9个乡镇累加超过5300学时,近11万农民参与其中受益。全县群众文化素养指数由2017年初的81.2%攀升到现在的95.8%,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提高,“脱贫为荣”的乡村新风逐步形成。

  法宝之二:牧业再造突泉 增收致富有渠道

  “脱贫,当以产业为根。”突泉县总结多年扶贫工作经验,精准把脉,理性探索,因地制宜,充分动员龙头企业和现有合作社,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大产业”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真正实现致富奔小康。

  “我把土地承包给合作社,我再来合作社打工,现在一年的收入比自己种地的收入多了不少,而且旱涝保收。”突泉镇平原村村民赵久山把自家30亩土地流转给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一年承包费用6000元,在合作社打工还能额外收入3万元。

  在突泉县,像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农户增收的企业还有很多。以尚德维康、宝润红酒等为引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葡萄和蔬菜带动贫困户350户、701人受益,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通过订单种植杂粮杂豆带动贫困户427户、756人受益,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带动贫困户896户、1885人受益,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今年,突泉县还预计发展甜菜产业5万亩,有贫困户352户、759人参与其中,预计户均年增收可实现5000元以上。

  以绿丰泉、安达牧业、英歌天兆、天兴奶牛、万头肉驴养殖基地等为引领,目前,突泉县已累计购进大畜6692头(只),带动贫困户5412户、9823人受益,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通过生猪托养方式带动贫困户150户,建设村级养猪场3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通过肉羊托养、借羊生羔模式带动贫困户563户、1011人受益,人均年增收1000元。

  “我在‘扶贫车间’工作,做蕾丝拖鞋等饰品的生产加工,我和老伴儿把土地承包给别人种了,我在车间上班,他就在村上找些零活干,每个月我们两个人也有稳定的收入了,一个月我净挣1000元左右,凭借自己的劳动,不用出家门就能赚到钱。”今年51岁的杜尔基镇红光村村民党桂琴介绍。

  2016年,党桂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2017年开始在“扶贫车间”工作,每天按时按点上下班,成为了一名“上班族”。

  把企业和扶贫对象牢牢“捆绑”在一起,真正实现“造血”功能,突泉县以唐人家居、步阳草编等为引领,在全县9个乡镇发展村级“扶贫车间”10个。目前,累计带动贫困户131户、231人就业,农户最多年增收8000元以上。

  同时,该县还积极探索企业带动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将扶贫产业奖补资金或其他生产要素通过资金入股、牲畜托养、土地托管等方式嵌入到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由企业经营管理,贫困户获得分红收益。截至目前,全县入股分红、承贷分红、土地嵌入等资产收益模式带动4845户、8722人受益。

  如何确保群众稳定脱贫,实现精准脱贫与有效防贫紧密衔接,实现脱贫攻坚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衔接,是摆在突泉县眼前的一大难题。

  突泉县着眼长远,在支持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同时,创新实施了“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采取“农户自养”与“集体共养”双自愿模式,通过“农户+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入股+共同经营+按年分红+定期返本”等经营方式,支持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大畜养殖产业,与贫困户养殖菜单模式一同推进。

  “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让全县大畜存栏达到60万个牛单位。有养殖意愿的非建档立卡户可向指定银行申请贷款1~5万元,其中3万元农户自付利息一厘,其余由政府补贴支付,支持农户发展家畜产业,与贫困户养殖菜单模式共同推进。”耿天良如是说。

  截至目前,突泉县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已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9839万元,购进大畜4248头(只),惠及农户3129户。并增强配套建设,聘用村级防疫协检员265人、大畜改良技术员50人,建设临时大畜交易市场1处、流动和固定改良站点60个,打牢了养殖业发展根基。

  法宝之三:党群微信群 干群沟通有平台

  “赵书记帮我们和佳旺畜禽公司签了‘借羊还羊’协议书,公司无偿借给我们每个贫困户10只基础母羊,带羔入户,4年后返还同等数量基础母羊,期间繁育的所有肉羊都归我们所有。因为刚开始养啥也不懂,家里的牛羊有毛病了,都在找赵书记帮忙。”太平乡赛银花村贫困户李喜春掏出手机,打开“党群心连心”微信群,翻起了聊天记录。他兴奋地说:“有这个微信可方便了,不用打电话,也不用去村部上门咨询,有困难直接在群里说,村里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就能看见。”

  李喜春的老伴樊秀清在一边接过话茬,她告诉我们,现在家里的基础母羊已下了46只羊羔,市场价每只能卖到500元;产业奖补资金放大购买的2头牛,也下了一头犊;最近还拿到了1600元的种公羊补贴,一项又一项好政策让他们尝到了幸福的滋味。“赵书记千方百计给我们贫困户找项目、引技术,帮着我们家里解决了很多生产生活上遇到的难题,有这么多实实在在为我们老百姓办事的干部,我们也得努力。”

  李喜春和樊秀清口中的赵书记是太平乡赛银花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景龙。驻村以来,赵景龙一直把自己当作一名“村里人”,驻村这一年多时间里,帮助多少村民解决了多少难题,他已经记不太清。尤其是自打建起了“党群心连心”微信群,赵景龙觉得自己能帮村民们办的事更多了。

  “干群交流的小平台,传播正能量的小窗口,干工作的小助手。”这是赵景龙对“党群心连心”微信群的定位。他说通过微信平台,不仅准确传达了各级惠民政策信息、了解到了最“原汁原味”的民意民情,还帮群众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现在互联网成了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是我们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

  “把党务、村务工作开展好,关键在于拉近干群关系。我们实施‘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工程,就是想第一时间让群众知晓重点政策、事项和决策,同时大量收集反馈群众的意见建议,针对群众的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地开展工作,提高群众对县委、政府工作,尤其是当前重点开展的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就建立“党群心连心”微信群的初始原因,屈振年这样介绍。

  去年以来,突泉县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县级开设“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网站、乡镇建立微信公众号、村屯(社区)组建“党群心连心”微信群,构建了“三级联动”(县乡村三级)、“双向流动”(信息下行、民情上行)、干群互动(干部群众互动)的信息沟通平台。

  赵景龙告诉我们,在他收到的群众微信里,有要求解决问题和咨询各种政策的,只要自己能答复、解决的,他一律第一时间耐心解答,自己解决不了的,他就立刻向上反馈。这些收集来的问题,再由各乡镇进行汇总分类,通过“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签批到各责任部门。

  “截至5月上旬,全县村级层面组建由驻村第一书记任群主的微信群291个,社区层面组建由网格管理员任群主的微信群221个,入群总人数超过8.8万人,户入群率达到100%。”突泉县“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工程办公室主任魏显萍说,通过这一平台,突泉县已发布惠民政策249条,“三务”公开749条信息,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已收集惠民补贴发放、乡村建设、上学和养老等4大类386条问题,已解决城区供热、残疾人贫困户救助等问题380条,其它6条正在办理中。

  除了乡镇、村屯的微信群全覆盖,在县级层面,突泉县大数据管理局还创建了“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网站,开辟了工作动态、村务公开、政民互动、部门业务、信访纪检等栏目,公开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扶贫项目推进、群众问题处理等情况,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搭建起了沟通群众的“连心桥”。

  本版图片由突泉县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出彩
   第06版:观察·兴安
   第07版:旅游
   第09版:要闻
   第10版:影像力
   第11版:读图
   第12版:沃土
突泉县脱贫致富有“三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