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忠(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
本报记者 钱其鲁 整理)
地和植树造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一些原来在外面打拼的人也回到了村里。
P> 以前我家收入就靠十几亩旱地和几十只羊,日子过得一点儿不宽裕。后来我抓住国家实施生态工程的机会,开始全力投入植树造林,现在每年纯收入能有十几万,可以说是合作社社员里挣钱最多的。村民们都叫我“造林大王”。
我叫周志忠,今年50岁,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也是达拉特旗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我们村就在库布其沙漠边缘,过去没电、缺水、交通不便,而且由于长期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很恶劣,人们基本生活在沙地里,草都没多少更别说树了。村里只有1千亩旱地,种不成粮食只能种土豆、糜子,秋天收获后再换粮食吃。全村一共700~800人,一度有300多人搬了出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儿实行了包产到户,大家有了爱护土地、保护生态的意识。后来,国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我们村的面貌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在1998年,通过国家拿大头、村民集资一小部分,政府给管井村通了电,不仅为村里带来了光明,而且能打机井了,对于增加耕地和植树造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很早以前,我们村也有个别人在自发地种沙柳,不过受各方面条件制约,规模很小。条件好了以后,大伙的积极性就高了,种树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旗实行“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 “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还推行“五荒”拍卖治理,鼓励农牧民植树造林,合格后给予资金补贴。
以前我家收入就靠十几亩旱地和几十只羊,日子过得一点儿不宽裕。后来我抓住国家实施生态工程的机会,开始全力投入植树造林,现在每年纯收入能有十几万,可以说是合作社社员里挣钱最多的。村民们都叫我“造林大王”。
在造林过程中,我们觉得应该成立一个合作社,把大伙儿的力量集中起来,对于造林和发展经营更有好处。2013年8月,官井村成立了鄂尔多斯市第一个林业专业合作社——达拉特旗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由本村65位农牧民组成,覆盖了全村8个村组,目前合作社拥有林地面积近20万亩。它发挥了改变生产方式、帮助农牧民增收,促进科技兴林、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产销渠道、沟通市场信息等很多作用。2014年,绿森源被评为自治区首批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去年,合作社收入100多万元。
现在,我们村遍地是沙柳、杨树、柠条、沙蒿等植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村里的13万亩林地还被划为公益林,国家每年给予公益林补贴,村民的收入又增加了一块。现在,官井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一些原来在外面打拼的人也回到了村里。
今年,我跟两个伙伴又承包了7千亩沙地种树,树苗基本都成活了。就这么干下去,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本报记者 钱其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