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叫我“造林大王”

  ◎周志忠(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

本报记者  钱其鲁  整理)

地和植树造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一些原来在外面打拼的人也回到了村里。

P>  以前我家收入就靠十几亩旱地和几十只羊,日子过得一点儿不宽裕。后来我抓住国家实施生态工程的机会,开始全力投入植树造林,现在每年纯收入能有十几万,可以说是合作社社员里挣钱最多的。村民们都叫我“造林大王”。

  我叫周志忠,今年50岁,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也是达拉特旗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我们村就在库布其沙漠边缘,过去没电、缺水、交通不便,而且由于长期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很恶劣,人们基本生活在沙地里,草都没多少更别说树了。村里只有1千亩旱地,种不成粮食只能种土豆、糜子,秋天收获后再换粮食吃。全村一共700~800人,一度有300多人搬了出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儿实行了包产到户,大家有了爱护土地、保护生态的意识。后来,国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我们村的面貌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在1998年,通过国家拿大头、村民集资一小部分,政府给管井村通了电,不仅为村里带来了光明,而且能打机井了,对于增加耕地和植树造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很早以前,我们村也有个别人在自发地种沙柳,不过受各方面条件制约,规模很小。条件好了以后,大伙的积极性就高了,种树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旗实行“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 “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还推行“五荒”拍卖治理,鼓励农牧民植树造林,合格后给予资金补贴。

  以前我家收入就靠十几亩旱地和几十只羊,日子过得一点儿不宽裕。后来我抓住国家实施生态工程的机会,开始全力投入植树造林,现在每年纯收入能有十几万,可以说是合作社社员里挣钱最多的。村民们都叫我“造林大王”。

  在造林过程中,我们觉得应该成立一个合作社,把大伙儿的力量集中起来,对于造林和发展经营更有好处。2013年8月,官井村成立了鄂尔多斯市第一个林业专业合作社——达拉特旗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由本村65位农牧民组成,覆盖了全村8个村组,目前合作社拥有林地面积近20万亩。它发挥了改变生产方式、帮助农牧民增收,促进科技兴林、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产销渠道、沟通市场信息等很多作用。2014年,绿森源被评为自治区首批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去年,合作社收入100多万元。

  现在,我们村遍地是沙柳、杨树、柠条、沙蒿等植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村里的13万亩林地还被划为公益林,国家每年给予公益林补贴,村民的收入又增加了一块。现在,官井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一些原来在外面打拼的人也回到了村里。

  今年,我跟两个伙伴又承包了7千亩沙地种树,树苗基本都成活了。就这么干下去,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本报记者  钱其鲁  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第09版: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第10版: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他们叫我“造林大王”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 主题论坛文学艺术分论坛开幕
草原诗画——草原文化节诗歌朗诵会举行
库布其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开
“守望相助——56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邀请展”和“长城精神永续传承—— 内蒙古长城历史文化展”精彩展演
要坚决整治“不吃公款吃老板”的歪风
我区计划年内实现基层供销社 在苏木乡镇基本覆盖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关爱保护“百场宣讲 进工地”活动走进我区
首个“中国医师节” 请为他们点赞
新丝绸之路上群英荟萃
我区首家智慧医院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