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根脉相连 匠心造物

——走进“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
了解扎鲁特版画。
相互交流
市民了解傣族葫芦丝制作技艺。
驻足观看。
观看苗画展示。
体验汉族宣笔。
藏族锅庄舞展示。
匠心打造佤族织锦技艺。
惟妙惟肖的面塑。
乌拉特泥塑作品。
非遗传承人岩罕展示贝叶经制作技艺。
各类民族刺绣服饰。
欣赏作品。
各民族守望相助一家亲。

  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于8月10日至16日在内蒙古展览馆举行展览。

品茶休闲看曲艺”“音乐舞蹈戏曲天天演”“民族服饰对对碰”“传统工艺手传手”等活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要继续切实加强认定、记录、建档、研究等基础工作,着力保护非遗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促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内蒙古农业大学郑宏奎教授说道。

组成部分,56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花开别样、根脉相连,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行展示,是想把各民族互助共有的项目摆在一起,发现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促进各民族同胞交流、交往、交融。”王世英说。

  本次活动从全国22个省区市筛选了56个民族互助共有、相融相生的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1个,近200名传承人现场进行展示展演,表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主题。

  □本报记者  徐跃

  8月10日上午,“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开展了!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个非遗展,更是一个民族团结展。”内蒙古展览馆馆长王世英说,通过本次活动,对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融,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传承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创造者,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最为重要的力量。56个民族非遗传承人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我们筹备了近3个月,一个一个地邀请传承人,能把他们聚在一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但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王世英说。

  展览主要分为“根脉相连”“锦绣中华”“古道茶香”“匠心筑梦”4个展示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各民族文化相通互融、共生共存,比如传承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参观者可以带上耳机、看着屏幕领略《江格尔》《玛纳斯》等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根脉相连”部分展示的就是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传统美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桑蚕、最早发明丝织技艺的国家。织锦、印染、刺绣是中华各民族古老的手工艺,经线、纬线的交织,染色、印花的装点,以针代笔的绣画,以及裁剪精良的服饰,绘就了瑰丽神奇的锦绣中华。“锦绣中华”部分主要展示各民族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项目,各美其美,争奇斗艳。

  “古道茶香”部分主要展示“万里茶道”和“茶马古道”的主要茶叶和茶艺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智慧的祖先从葳蕤草木中择出了茶叶,自此开启了世人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茶与茶文化跨越无尽的山海输送到各地,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相通相融、交流交往。

  参观者在这个展区品茶的同时,可以坐下来欣赏对面看台的曲艺节目: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山东琴书《苦乐娘亲》、四川清音《摘海棠》……11个曲艺项目轮番上演。

  手传心授是传统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一代代老艺人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这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深藏在中华民族血液深处的传统,也是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匠心筑梦”部分主要展示各民族金银器、石雕、木雕、编扎、漆器等传统技艺。其中,泸州的油纸伞和潍坊的风筝成为展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大批观众。

  “之所以选择这4个主题进行展示,是想把各民族互助共有的项目摆在一起,发现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促进各民族同胞交流、交往、交融。”王世英说。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交融中,很多文化遗产是多个民族、多个区域共同享有的,或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国国家级非遗项目当中,相当部分具有多民族融合、渗透和共享的印记。

  在非遗各门类中,表演艺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民众精神气质,反映当地风情,是文化交往中最活跃的部分。

  因此,本次非遗展还增设了广场展演区,传承人现场展演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游艺类项目24个,视频播放传统舞蹈项目16个。傣族刀术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满族太平鼓舞、彝族民歌……每天的展演活动都吸引大批观众驻足欣赏,迎来阵阵掌声。

  展览期间,除了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外,每天还有“品茶休闲看曲艺”“音乐舞蹈戏曲天天演”“民族服饰对对碰”“传统工艺手传手”等活动。

  “56个民族非遗项目聚在一起实属难得,还运用新颖、互动的方式展现,一次看遍太过瘾了。”一位非遗的“铁粉”陈先生说。

  本次非遗展众多项目互动性强,不仅能看,还能参与。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绝不是把文化传统跟现代生活隔绝开来。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只有进入现实生活的传统,才是有活力的传统。

  自治区文化厅王鹏告诉记者, 面向青少年的非遗普及教育正在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优秀非遗项目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教材。非遗保护的相关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稳步壮大,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日益提高,非遗实践的社会基础日益厚实。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6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花开别样、根脉相连,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56个民族非遗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升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传统的品质生活正在成为新的大众时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要继续切实加强认定、记录、建档、研究等基础工作,着力保护非遗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促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内蒙古农业大学郑宏奎教授说道。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于涛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走进“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第09版: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第10版: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根脉相连 匠心造物
手艺结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