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之花在鄂尔多斯大地绚丽绽放

《牵魂线》首演现场。
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
歌剧《千古情缘》。
情景歌舞《美好家园》荣获首届全区农牧民文艺节目展演一等奖。
首届全市农牧民文艺汇演优秀节目汇报演出。
乌兰牧骑下基层惠民演出。
24小时自助图书馆。

000多场,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传承发展民族优秀艺术,成为全区文艺战线上一面鲜艳的旗帜。

共文化资源差别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等难题,让基层农牧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今,即使在鄂尔多斯最偏远的村落,你都可以找到文化户,他们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文明的薪火,如片片绿色装扮着温暖的精神家园。

演”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530余场(次),参与群众150多万人(次),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侯乐 春霞

了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牧区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鄂尔多斯文化源远流长、积蕴丰厚、资源禀赋聚集。鄂尔多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风俗和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 鄂尔多斯市委、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正确导向、聚焦发展主题、锐意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持续推进西部文化强市建设,一幅幅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壮美画卷在祖国北疆绚丽绽放。

  8月12日,在第34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期间,由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排演的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环球剧场上演,上万名观众看后赞不绝口。

  音乐剧《牵魂线》以鄂尔多斯准格尔地区群众耳熟能详的漫瀚调为主要音乐元素,添加蒙古族音乐风格,以当地民歌《牵魂线》为牵引串联,勾画出鄂尔多斯高原黄河畔的农家风情,展现蒙汉融合地区的淳朴民风。音乐剧以改革开放40年间准格尔旗农村发展变化为背景,讲述了新时代的准格尔人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求新求变的感人故事,剧情推进也打破传统手法,运用舞蹈进行有机衔接,给人以唯美的享受。

  百花齐放  奏响草原文化最强音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艺术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涌现出了《森吉德玛》《库布其》《黑缎子坎肩》《石榴红了》等一大批立意新颖、主题突出,极富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重大艺术赛事中屡获大奖。当前,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紧紧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着手创作排演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这片草原》,全面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鄂尔多斯的改革强音!

  乌兰牧骑被称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以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为特点。自1959年成立第一支乌兰牧骑至今,鄂尔多斯现共有包括乌兰牧骑在内的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1支,每年下基层演出1000多场,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传承发展民族优秀艺术,成为全区文艺战线上一面鲜艳的旗帜。

  8月18日晚,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内蒙古乌兰恰特举行,鄂尔多斯市选送的情景歌舞节目《美好家园》荣获首届全区农牧民文艺节目展演一等奖,鄂尔多市荣获优秀组织奖;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大型红色音乐剧《石榴红了》荣获优秀剧目展演表演金奖。

  从4月份开始,全市农牧民文艺汇演从嘎查村、乡镇、旗区、市自下而上全面铺开,层层选拔、层层比赛,深受农牧民喜爱,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演出超过400余场(次),参演农牧民群众超过1.8万人(次),观众超过35万人(次),广大农牧民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不仅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牧区精神文化生活。

  草原的歌不仅要唱给草原人民听,还要在世界舞台上响起,帮助更多国外观众了解草原文化、了解鄂尔多斯。2018年春节期间,乌审旗乌兰牧骑、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分别赴德国、泰国、法国参加“欢乐春节”活动,为海外观众送去了草原特有的春节祝福,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了中国好声音。

  常演常新  提升百姓文化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自2013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鄂尔多斯市夯实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相继建成了一批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实用便捷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机构的公众形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164平方米,人均0.78平方米。拥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注册博物馆(纪念馆)29个;苏木乡镇和街道文化站75个,嘎查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56个。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均为标准地级一级馆,鄂尔多斯博物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3%和99.0%。有线电视用户数达29.2万户。全市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达到15.7万户,地面数字电视用户达15.6万户。

  各种普惠型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市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000多场次,各地区文化大院、文化户蓬勃兴起,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道风景,构建起“城镇10分钟文化圈”“农村2公里文化圈”“牧区10公里文化圈”。

  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文化部门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大攻坚战”。到目前,全市乌兰牧骑下基层惠民演出550余场(次),举办“乡村文化节”“百日消夏广场文艺演出”“农牧民文艺汇演”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530余场(次),参与群众150多万人(次),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鄂尔多斯地域辽阔、农牧区交错,人口居住分散。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服务效能同时,大力发展流动文化服务,开创性地把农牧民家庭文化户和民间文化组织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力地解决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差别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等难题,让基层农牧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今,即使在鄂尔多斯最偏远的村落,你都可以找到文化户,他们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文明的薪火,如片片绿色装扮着温暖的精神家园。

  在鄂尔多斯,总有一盏灯为读书人而亮,“你阅读·我买单”、室内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便民服务,为市民随时畅游知识海洋,提供了理想场所。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圆梦舞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

  加快步伐  向西部文化强市迈进

  鄂尔多斯是一座璀璨的文化宝库,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时代特色。传承、挖掘、升华、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是鄂尔多斯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在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内,收藏了数量较多、种类齐全、研究价值极高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深刻完整的展现了鄂尔多斯青铜文化。2017年5月,纪录片《马背上的青铜帝国》在央视播出,生动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鄂尔多斯辉煌的草原青铜文明。在鄂尔多斯博物馆,举办的各类专项展览,推出了《八百年不熄的神灯》《北方草原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生动的展现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目前,当地文化部门正与央视合作,策划拍摄《阿尔寨的绝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西迁》系列纪录片。

  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项,自治区级名录项目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似潺潺流水,穿越时间长河,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各类文化遗址则似如椽大笔,记录下历史沧桑、文明演变。全市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萨拉乌苏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乌兰木伦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自治区级考古遗址公园。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2016年6月,鄂尔多斯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也是自治区唯一的试点城市。自入选试点城市以来,通过开通文化消费惠民平台,举办鄂尔多斯文化消费季等活动,文化消费逐渐成为全市新兴消费热点。鄂尔多斯文博会、国际创意文化大会等重点展会平台效应突出,文化、旅游、科技、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鄂尔多斯市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构建出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互相促动的“双赢”局面。未来,鄂尔多斯市将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得力的措施,力争建设成为具有民族地域特点的西部文化强市。

  (本版图片均由鄂尔多斯市文化局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民主与法制
   第06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读图
   第11版:沃土
   第12版:天下
文化之花在鄂尔多斯大地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