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兰浩特市:脱贫摘帽是怎么做到的?

贫困户领取积分卡。 武健 摄
陈巴根那领上入股分红。 谭艳丽 摄
扶贫扶智让群众拥有一技之长。 谭艳丽 摄
宋玉合和钟淑霞两口子在侍弄黄瓜。 谭艳丽 摄
村民通过养鸡产业增加收入。 谭艳丽 摄
葛根庙镇移民新村。 李亮 摄
  □郝勇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乌兰浩特市按照“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工作思路,潜心谋划脱贫思路、精心选好帮扶干部,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了“菜单式”扶贫方式,在全市逐步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截至2017年末,乌兰浩特市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6.6%下降到0.56%;脱贫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332元增加到7803元,增长2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31元、增长8.5%,收入与增辐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1个重点贫因嘎查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经验收,已经达到“人脱贫、县摘帽”的标准。

  菜单式扶贫更精准

  在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包要斯图家的羊圈里,100多只小尾寒羊正悠闲地吃着草料。能干的包要斯图介绍说,他家就是通过“菜单式”扶贫里的养羊产业脱了贫。“2016年,政府给补助了3万元,买了65只小尾寒羊,现在已经繁殖到100多只了,今年家里的收入一下子翻了五番。”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群众自主选择种植、养殖业,政府给予每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高1.5万元产业发展补助,并为缺少启动资金的贫困户给予金融扶贫贷款。乌兰浩特市已经有1226户、2781人选择自行发展产业脱贫项目,累计发放产业补助资金4000余万元。

  在包要斯图一家已经发展起产业赚到钱时,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的宋玉合一家却还在为住房担忧。就在这时,政府的易地搬迁政策让宋玉合看到了希望。按照“政府提供房源,贫困户自行选择,政府补贴”原则,通过购买小城镇移民楼、设施农业园区温室大棚、新建幸福院等安置方式,在贫困户自愿选择基础上,每人给予2万元的搬迁补助。在享受了易地搬迁政策后,宋玉合一家拆除了原有的危房,搬迁到了哈达那拉设施农业园区,不但解决了住房问题,还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宋玉合前几年得了一场大病,欠下了一大笔钱,因病返贫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来到宋玉合家,两口子正在给承包的大棚换塑料布,50多岁的宋玉合动作麻利,从大棚下来,脚步也很轻盈。言语间,宋玉合和爱人钟淑霞也透露出发生在自家的巨大变化。2015年,在天津打工近10年的宋玉合和钟淑霞拿着仅有的200元积蓄回到乡里,开始种植大棚,镇政府给补贴了葡萄苗、买了翻地机,当年就收入了2000多元。2016年开始承包大棚,分别种了各种蔬菜,由对口帮扶人、乌兰浩特市人社局干部王燕给解决了销路,当年收入突破2万元。从2017年开始,两口子又接连承包了7个大棚,开展了多种经营,春茬种小香瓜收入1.4万元,夏茬种芹菜、黄瓜等收入近2万元,秋茬种小白菜、香菜等又收入了2万元,刨去成本纯收入近4万元。2018年,两口子在原有基础上又开始养殖小鸡,大棚也管理的井井有条。宋玉合还在镇里上了老年大学,学了不少技术知识,红彤彤的结业证书摆放在柜台上,时不时地就会拿出来给别人展示一下。宋玉合说:“以前是拼命干也挣不上钱,现在只要肯干,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赶上好政策了,真是有使不完的干劲。”

  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不大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人。“白广利”,听到点自己的名字,79岁的白广利在村民的搀扶下兴奋地走上前,签了字领到了入股分红的7500元钱。“虽然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但还是想自己来现场,心情不一样。”白广利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将钱装进了衣服最里层的兜里。一个入股分红的现场看到了困难群众脱贫后的喜悦,更切身感受到了乌兰浩特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力度。贫困户摇身变为企业“新股东”,让像白广利这样无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坐在家就能分红。乌兰浩特市通过这种资产收益的方式,将贫困户1.5万元产业补助资金投放到扶贫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每年企业按照10%—15%的比例给贫困户保底分红。

  “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已经有896户、1801人选择资产收益脱贫方式,累计发放补助资金9200余万元。”乌兰浩特市扶贫办负责人郑金辉说,“乌兰浩特市针对贫困群众的不同情况,探索出了“菜单式”扶贫、易地搬迁、社会保障兜底等多种扶贫模式,从2016年到现在,已经有4773名群众脱了贫。”

  所谓“菜单式”扶贫,就是由政府制定扶贫产业“菜单”,贫困户“点菜”、帮扶部门提供“配菜”、政府“买单”的菜单式扶贫方式,乌兰浩特市共制定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政策兜底、技能培训4大项、58小项“菜单”,供贫困户自愿选择,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产业发展全覆盖,多种模式同时实施,让乌兰浩特市打了个脱贫翻身仗,贫困发生率降至0.1%,探索出的“菜单式”扶贫方式在全区得到认可和推广,困难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不再遥不可及。

  “四张网”政策很贴心

  8月29日一大早,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贫困户赵玉山就来到儿子就读的学校,领取了教育扶贫补助,攥着2000元的补助金,他感激地说:“一定让孩子好好读书,长大了回报社会。”扶贫必扶智,让困难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为让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乌兰浩特市提高各阶段教育扶贫对象补助标准,对学前教育儿童、孤儿、残疾儿童保教费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2000元;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年提高1000元,初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年提高1250元;高中(职高)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对未享受低保待遇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助学金补助,初中、高中毕业不能考入高中或大学的子女,免费进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或三年制大专学习,每人每年助学金补助标准由9300元提高到1万元。

  “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是疾病,而健康扶贫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防止贫困户因病返贫。”乌兰浩特市扶贫办负责人郑金辉介绍说,“乌兰浩特市聚力实施健康扶贫,要进一步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今年年初已经制定下发了《乌兰浩特市健康扶贫分类救治实施方案》,目前,正在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群进行健康体检,根据疾病种类,制定“一人一策”救治方案,目前已经实现100%健康签约服务。”

  今年,乌兰浩特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共投入保费87.4万元,将485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已经为建档立卡患者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补偿854人次,基本医保补偿428.6万元,财政补助96.9万元;政府兜底25.1万元;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补偿444人次,基本医保补偿85.5万元,财政补助16.8万元,政府兜底314.55元;同时为4855名贫困人口参保商业补充保险,投入保费29.1万元。政府兜底医疗救助已经列入财政预算;家庭病床、定点医院“一站式”结算窗口将在兴安盟医保局各项政策制定下发后落实。

  今年,乌兰浩特市积极落实教育、健康、生活救助、就业等专项扶贫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四张网”政策的叠加效应,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积分制”管理举措新

  “464分就是464块钱呢,老陈可真能干,得了个第一名”,在村民们的议论和羡慕中,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贫困户陈巴根那乐呵呵地领走了有着“第一名”头衔的积分卡。也正如村民所说,陈巴根那确实能干。他不仅地种得好,还把菜园打理得生机盎然,热心肠的他,看见谁家有困难就帮上一把,免费帮村民理发、修四轮车,对他来说也都是小事。这些都是乌兰浩特市实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积分制”管理中的“加分项”。

  “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扶志,‘积分制’管理就是要把困难群众的志气扶起来。”乌兰浩特市扶贫办副主任包维娜介绍,“积分制”是今年乌兰浩特市创新实施的脱贫攻坚新举措,贫困户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展示良好精神风貌、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等方式获得积分,用于兑换奖励,并参加年终综合评比,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鼓舞斗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扶志长志气。”

  把参与“积分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成有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两大类。其中,有劳动能力积分内容分为产业发展、和谐家庭、公益美德、乡村建设、奖励惩罚等五类;无劳动能力积分内容分为收入、和谐家庭、公益美德、奖励惩罚等四类,给予不同奖励分值。在“积分制”管理的激励下,村民的觉悟似乎变得更高了。这几天,腰乐嘎查村委会要组织村民清理村屯垃圾,通知刚发出去,村部就迅速聚拢起了几十个村民,他们都自带铁锹、扫把,一个个干起活来“不掺假”。“积分制”管理实施以来,乌兰浩特市在各镇选择几个嘎查村作为试点,力争到2019年在“积分制”试点成功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开。积分随时记录,一个月一评定,公示无异议后发放积分卡。目前,17个试点嘎查村,635名贫困户全部参与到“积分制”管理活动中,贫困户现已兑换积分115137分。

  新农村建设绘愿景

  “我们要在土地上做好文章,今年已经对全市70多万亩土地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调减玉米面积12.5万亩,增加水稻种植面积2万亩。引进和推广水稻旱作、玉米与甜菜轮作、露地蔬菜、甜叶菊、冰麦、中草药等新技术、新品种,壮大了设施农业、庭院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出了新的方向。”乌兰浩特市农牧业局副局长吴德全介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乌兰浩特市以产业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让农民感受到“土地承包延长三十年”的幸福。

  告别了尘土飞扬的乡间土路,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寻衅滋事、酗酒赌博、封建迷信的陋习不见了,关心集体、讲文明、讲礼貌的村民不断增多……走在乌兰浩特市各村屯,是一幅幅乡风文明和谐有序的新农村画卷。乡村振兴不单纯是让农民的兜里有钱,富了口袋更需要富脑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头。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五丰村的文化活动室里,农民们安静地翻阅着农用书籍,该村依托文化大院移风易俗,筑起了农民的思想堡垒;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的活动室已经被学习手工编织技能的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家利用农闲学习技能,增加收入;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处处可见村民清理环境卫生的场景,嘎查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农民“猫冬”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

  “今年我们重点把握嘎查的资源优势,做出了‘兴安有机部落、塞外浪漫花乡’的花乡小镇概念规划,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我们要把义勒力特嘎查打造成为大兴安岭生态圈里独具山水田园魅力的有机部落和休闲驿站。”说话的是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党支部书记白双龙,村民们评价他是一个有想法、肯干事的带头人。在白双龙的带领下,嘎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党支部书记王银山一心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告诉记者,嘎查人均收入已经连续4年突破1万元,这是他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最高兴的事。在乌兰浩特市的广大农村,活跃着一批像白双龙、王银山等思想超前的党支部书记,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为乡村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便立即引发了乌兰浩特市农民的热烈讨论和持续关注。4个镇、1个农业园区、58个嘎查村、近8万农民精神振奋、热情高涨。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成为集体共识,广大农民已经迈开振兴乡村的步伐,甩开膀子加油干,处处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农村新风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观察·兴安
   第07版:观察·呼伦贝尔
   第08版:汽车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乌兰浩特市:脱贫摘帽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