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岩:今年呼伦贝尔市雨水丰沛,水草丰美,很多国内外游客都把欣赏碧草连天、曲水蜿蜒、牛羊遍地的草原美景作为人生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我想他们一定是不虚此行。这也说明,呼伦贝尔市的旅游品牌已经树立起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得到了充分贯彻和落实。旅游旺季时,海拉尔区作为中心城区,出现了一车难求、一票难求、一床难求的情况,这表明我们旅游市场是非常活跃的,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因此必须把“旅游+”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
李玉琢: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旅游+”战略,目的是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旅游发展模式。对此,海拉尔区是如何理解和贯彻执行的?
陈丽岩:2018年,海拉尔区努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条件,海拉尔区把全域旅游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和推进器,以“全景打造、全域整合”为手段,以智慧旅游建设为方向,把城市作为最大景区加以建设,力争成为呼伦贝尔市的“全景会客厅”。
李玉琢:那么海拉尔区在推进全域旅游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陈丽岩:海拉尔区作为呼伦贝尔市的中心城区,要把全域旅游这篇文章做活,做精彩。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海拉尔区的全域旅游文章也具备这样的特点。
所谓“起”,就是起点要高。海拉尔区第十五次党代会启动了国际化草原音乐名城、国际化冰雪运动名城、国际化生态旅游名城的建设进程,旨在促进音乐文化、运动休闲与高端旅游深度融合,把自身打造成为在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辐射俄蒙和东北等周边地区的国际化、特色化、现代化城市。
“承”,就是要紧密承接国家、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全力争取资金、项目、人才的支持;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城市特点、核心文化,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做好跨境旅游、区域旅游方面的工作,既要优化设计海拉尔—赤塔—乔巴山国际合作三角区域跨境旅游线路,延伸培育好海拉尔至俄罗斯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蒙古国乌兰巴托等旅游线路,也要发挥“柴河—满洲里—海拉尔—额尔古纳—根河”千公里自然与文化原生态旅游大通道的带动作用,并强化海拉尔、满洲里、阿尔山旅游协作区共建,促进地区旅游协调发展。
所谓“转”,就是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精神主动求变,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出真功、求实效,全力促进旅游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养生旅游、研学旅游、情感旅游、探奇旅游等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正在被拓展出来,这是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为适应并引领这种趋势,海拉尔区依托城市历史、草原文化,着力构建与呼伦贝尔古城、成吉思汗广场、往日时光音乐厅、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草原文化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交相呼应的历史文化建筑群。此外,为使全域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尽快完善,我们以“三水川流”“两山相拥”的山水格局为依托,加快完成风景道、旅游驿站、自驾车营地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全面推进完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抗战设施遗址保护、两河圣山文化旅游区、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主场馆(二期)、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草原文化交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同时,我们以“互联网+旅游”的理念,着力加强智慧旅游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海拉尔旅游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开工建设专网、信息采集、指挥大厅、相关软件系统建设,优先实施智慧城管,计划在两年内发展智能旅游交通管理、智能导游、多点通信等系统,完善假日旅游调度、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宣传营销等多种功能,推动重点景区、景点、酒店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
“合”,就是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合力,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其一,要从完善景区功能、整合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入手,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形成区域内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的全方位、系统化的提升;其二,要做活全季旅游,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科技、商贸、体育、冰雪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其三,要挖掘文化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使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文素质提升的血脉。
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在呼伦贝尔市举办,海拉尔区作为开闭幕式以及速滑等比赛的承办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目前,十四冬主场馆中的大道速滑馆、短道速滑馆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冰球馆、冰壶馆、媒体中心和运动员公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明年可达到承办测试赛标准。海拉尔人期待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全国、全世界的喝彩。
与此同时,以十四冬主场馆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为圆心,体育运动产业基地也在加速形成,包括自行车道、轮滑场地、培训中心、训练中心、网球场、训练运动场、体育综合商贸服务等项目,体育小镇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