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海两大矿务局的华丽转身

今天先进的井下现代化开采
乌海地方煤矿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
上世纪煤矿工人 (本文图片由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提供)
  □本报记者  于海东

  在煤矿城市乌海的历史上,神华乌海能源公司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企业。

  1958年,随着包钢的上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当时还是一片戈壁荒漠的乌海,开采这里的优质焦煤,并先后建立了乌海能源公司的前身——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此后,依托两大企业逐渐形成的城市,1976年,建立了自治区第三个直辖市——乌海市。

  据粗略估算,建市后,两大矿务局的职工和家属一度超过全市人口的一半。原神华乌海能源苏海图矿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崔向山说“可以说,乌海本地人都跟两大矿务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乌海建设发展起着深远影响的这两大企业,在40年的改革大潮中也曾几度沉浮。“回顾过去的历程,对企业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划归神华集团,这促使企业彻底的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向市场经济。”曾任神华集团乌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温治学说。

  温治学回忆,当时,随着市场经济在全国各领域、各行业全面推开,受计划经济束缚的乌达矿务局经营愈加困难。从1992年开始,煤炭价格开始市场调解,矿务局的日子就开始走下坡路。乌达矿务局作为一座老煤矿,已经连续多年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跟不上。并且,长期的企业办社会,造成包袱沉重,企业欠帐多。此外,所开采的原煤品质不符合市场需求,也是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在1998年4月国家机构改革中,煤炭部被撤销,作为原属煤炭部统配局的乌达矿务局突然间没了娘家,各方都不愿接收,企业真正变成了无所适从。断奶绝粮下,10万职工及家属的生计问题变得前途未卜。

  此后的1998年到2001年成为乌达矿务局最为艰难的3年,期间,职工累计最多10个半月没有发工资。

  矿上没钱,就用一片4米左右长、1米多宽的尼子料顶了崔向山的1个月工资。当时,他舍不得用这块料做衣服,就想着留给儿子长大了娶媳妇用。至今,这块料子仍在家里珍藏着,采访时,他的老伴刘素华还特地拿出来让记者看,并给小孙子讲了这块尼子料的来历。

  乌达矿务局的困境在当时煤炭系统颇具典型性。为化解内蒙古的煤炭困局,内蒙古呼和浩特以东地区的煤矿由自治区煤炭厅接收,统一组建成东煤集团,然而包括乌达矿务局在内的海勃湾矿务局、包头矿务局的“西三局”却一直没有哪方愿意接收。“西三局”的困境最后惊动了中央,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批示下,1998年8月26日,“西三局”正式划归中国神华统一管理。

  “划归神华,现在来看是一件幸事。”崔向山说。可对当时包括崔向山在内的职工来说,谁也看不清未来的路,大家都是带着希望,同时也充满迷茫。乌海能源公司新闻中心副主任赵波说,公司当时开大会通告归神华的消息,但很久也没见有什么变化,日子还是原来那样难,单位有本事的人陆续想办法离开。

  变化是渐进的。温治学回忆,在划归神华的最初3年时间里,当时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只好继续尝试多种经营,并由他分管。先后办起了番茄加工厂、水泥厂、焦化厂等四五十家小企业,也曾一度繁荣。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企业自身市场经营等原因,到2001年时都相继倒闭。

  给企业带来实质性变革的是2001年。当年,神华集团将两大矿务局进行公司化改制,实施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标志的矿务局被撤销,变身矿业公司。2001年8月21日,神华集团乌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神华集团海勃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也在此前后挂牌。

  此后,神华集团加大了对两大矿业公司的技改投入,并将其纳入神华销售渠道。改制之后,新班子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这次变革最大的改革就是人员的观念。”温治学说。以往,计划经济模式,企业的煤炭往哪卖由煤炭部决定,自己只管生产。当他还是矿务局秘书时曾跟随局领导到煤炭部开会。在会上,煤炭部给所有的统配局下达当年的生产指标,并按照生产任务进行资金分配。“当时矿务局只负责生产,到底产品是否符合客户需要,根本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事。”

  随着企业营销观念的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也开始跟着变化。以前只是挖出来什么煤就卖什么煤,但是由于原煤含硫高、灰分大,卖不上好价钱。企业新建了洗煤厂,自己配煤,卖洗精煤,原来一吨原煤80多元也不好卖,而洗精煤一吨200多元还很畅销。2004年时,企业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还清了职工历年欠薪。

  在改革中以阵痛为代价,乌海的两大矿务局最终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内部树立起责任意识,建立起了强大的销售队伍。过去虽然也有销售队伍,但那是要账队伍,而现在是寻找客户,并且反馈客户需求。温治学记得,有一次销售人员回来反馈说,有一家客户需要10万吨焦炭,公司很多人都认为量太小了,不值得为此改变工艺接这份订单。但温治学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可能是打开更大市场的一个契机。最后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了生产,此后,更大订单接踵而来。

  2008年,在神华集团深入资源整合中,乌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海勃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另外两家神华集团子公司进行了合并重组,成立了神华乌海能源公司。至此,两家长期隔黄河相望,为乌海市开拓、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兄弟企业合为一家。

  在经过8年的发展后,2016年,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神华集团通过“五步走”战略,再次对乌海能源公司进行深入改革。这次改革与以往改革不同的是,进行得非常平稳有序,它彻底解决了企业长期存在的包袱重的问题。

  乌海能源公司董事长杨吉平深有感触地说:“乌海能源公司这次改革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原神华集团和自治区及乌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改革方案从企业和职工的切身利益考虑,十分贴近实际。改革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全新起点上的乌海能源公司,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从“嘎斯69”到中欧班列
乌海两大矿务局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