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头大剧院运营3年多,观众人数年均增长42%,营收年均增长20%,成为中西部独有的文化现象——

剧院与城市“互粉”

  □本报记者  吕学先  实习生  王泽

  “这周末有白雪公主。”

  “哇!太棒了!”

  晚上,33岁的赵丽霞和5岁的女儿一起从手机上查看包头大剧院近期演出剧目。赵丽霞是剧院会员,剧院演过的700多场剧目中,她看过其中的大部分。像赵丽霞这样的铁杆粉丝,包头大剧院有8000多位。

  包头大剧院自2014年1月正式运营后,观众人数年均增长42%,营收年均增长20%,在三线城市甚至中西部成为绝无仅有的一个文化现象,其中的奥秘在哪儿呢?

  从位置上看,包头大剧院介于东河区、九原区和青山区之间相对偏僻的位置,人口稀少。从资金考虑,与许多城市剧场归属权不同,包头大剧院由青山区政府投入3亿元建成并运营。剧院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静波介绍:“大剧院和包头国际会展中心组成一个建筑群,青山区每年补贴600万元,其中大部分补贴给会展中心,留给剧院的微乎其微,而剧院每年固定运营成本上千万。”

  “因为是包头最高规格的剧院,所以演出剧目必须高品质。而引进高品质剧目及宣传等都投入大,这些钱能不能收回来心里没底。”李静波坦言,毕竟是三线城市,邻市的剧院就曾经演一场赔一场。

  开弓没有回头箭。青山区相关领导与剧院运营人员充分调研,密集商讨生路,制定出分阶段运作的一整套方案。

  “首先,‘公益为先、服务为上、创新为主、品质为王’成为根本原则。”包头大剧院管理中心主任王鸿儒告诉记者,在公益惠民基础上走市场化运营路线,实行会员制,扩展票务营销渠道,开辟艺术教育,打造自有剧目……这些短、中、长期战略,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剧院与包头这座城市要“互粉”。

  互粉,即互为偶像、互当粉丝,切换到包头大剧院与包头这座城市的关系,即“在文化上消除既视感”。

  由于历史原因,包头城市文化体现出工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晋、陕和东北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性,这让很多人对大剧院经营前景难以乐观。但剧院管理者却认为,多元文化更具有汇通、包容、开放的文化精神。满足不同文化需求、把牢与这座城市“在文化上消除既视感”这条黄金法则,包头大剧院就有机会绽放出光芒。

  经过半年接洽,大剧院手里有了一串优质剧目。2014年1月12日,首场商演——郎朗钢琴音乐会一炮走红。由于前期策划了“郎朗包头行”系列活动,音乐会座无虚席,票房加赞助收入高达190万元。

  “这说明包头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准一点都不低,在包头做高端演出行得通,以前只是欠缺深耕市场。”王鸿儒很兴奋。

  从此,人们开始关注并口口相传包头大剧院的种种,许多市民专程赶来剧院参观,有的甚至只为认认路或看看这个地方。

  会员制通道乘势开启,购票优惠、免费送票、车位预留、贵宾休息室……成为会员,尊享10多项权利,剧院进入疯狂吸粉模式。王鸿儒说,“会员是我们的粉丝,我们也是会员的粉丝。”管理层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亲民,并非自降身价;亲民,才能赢得更多粉丝。为做好服务,票务营销人员甚至走出去扫楼、扫街,卖票,以更好地吸纳会员。

  接下来,“开心麻花爆笑剧”“杭盖乐队的摇滚之夜”“红河谷”“孔子”……几乎场场爆满,“中国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更是卖出了站票。

  “公益演出,观众不花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我们纯粹的粉丝,但公益演出是吸粉最好的契机,因为大家都会看到你的付出。”管理者认为。至今,剧院每年坚持把一半场次让给公益演出,而门票均价50元的惠民演出同样是剧院的一个坚守。

  2016年,包头大剧院与中央芭蕾舞团携手,共同打造了中西部地区首个中央芭蕾舞团暨艺术教育基地,这是全国继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之后的第二家剧院少儿芭蕾舞团。李静波说:“包头之前少见芭蕾氛围,在这里普及芭蕾意义重大,不但能够培养优秀的芭蕾舞演员,还能让高雅艺术融入城市,融入人们的艺术生活。”同时,剧院又推出内蒙古首家“绘本芭蕾课程”,推动“芭蕾进校园”活动,所到之处,粉丝无数。

  “把高品质剧目输送给观众,观众会和剧院共同成长”,这是大剧院的宗旨。5年来,包头大剧院引进《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国内外高品质项目百余场,同时承办了中俄蒙论坛开幕式等大型活动以及于丹、余秋雨、李稻葵等几十场名家讲座,影响非凡。

  目前,大剧院已着手自办驻场剧目的准备,挖掘本土特色、融经典芭蕾与蒙古族舞蹈为一体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将在明年上演。

  剧院与市民 “互粉”,改变了自己的先天不足,也提高了市民的艺术修养。演出现场曾经的交头接耳、嗑瓜子、拍照等现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专注与安静……剧院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气质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包头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高地。

  2018年9月1日,大剧院迎来一位特殊客人。八旬老人王晋鹏冒着风雨送来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我是一个戏剧迷,剧院上演的每一场晋剧我都不落……看到你们那么辛苦,真诚感谢你们……”朴实的话语令剧院工作人员感受到回报的甘甜。

  艺术普及的根本在于创新突破,包头大剧院的“互粉”创举能否为其他城市的文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包头大剧院运营3年多,观众人数年均增长42%,营收年均增长20%,成为中西部独有的文化现象——~~~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地方·盟市
   第08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剧院与城市“互粉”
■信息群
优质农产品精彩亮相
阿拉善盟公立医院改革,群众说好是硬道理
赤峰市:坐公交也能绿色智能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