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平方米。文物陈列展览是内蒙古博物院的主要职能,院藏古生物化石、契丹历史文物、蒙古民族民俗文物15万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56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0件套。
本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突出草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考古发掘成果与文物藏品优势的原则,内蒙古博物院设有“远古世界”“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天骄蒙古”“草原丰碑”六大基本陈列,着重反映蒙古高原从“混沌初开”到草原文明的发展、升华历程。
“北疆桦歌”是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的民俗风情陈列;“高原壮阔”重点展示内蒙古地区自然环境风貌与生物特点;“飞天神舟”介绍内蒙古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廉政文化”展览展示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廉洁政治的发展史;“石破天惊”展览将内蒙古地区闻名中外的重大考古发现集中展示,以突出草原文化发展的重大成就与深远的社会影响……当你亲临内蒙古博物院,透过民族元素、草原个性的建筑场馆,亲眼目睹内蒙古博物院的专题陈列后,一定会感受到内蒙古民族文化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铿锵步伐。
可以说,内蒙古博物院成了内蒙古人民群众回顾历史、探寻远古、认识世界、感受科学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窗口。自2008年建院以来,内蒙古博物院累计举办各类展览90余个,日观众量高达21000余人次,年观众量达到200万余人次,是目前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年观众量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10年新征程,60年风云路。内蒙古博物院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了才艺展示、诗歌朗诵、经典诵读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旨在向广大观众、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
内蒙古博物院以打造地区社会教育中心为主要目标,注重突出草原文化传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民族团结教育三大任务,今年还开展了“学雷锋·传承志愿者精神”“我阅读、我受益、我快乐”等社会教育活动1656场,共接待观众186万人次。为配合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博物院充分应用新科技、新媒体技术,突出“超级链接”属性,通过社会教育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问物无声”活动,并同步上线一批博物馆“客服”明星,实时为观众答疑解惑,以拉近广大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今年端午节前夕,内蒙古博物院还举办了3场“端阳怀古”活动和2场“相约周末——绮罗风韵”活动。100多名小朋友聆听了端午起源,体验端午民俗,现场包粽子、编五彩绳、制作香包和龙舟灯,感受端午节传统文化。鉴于内蒙古博物院端午节系列活动的特色与影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新华社、《内蒙古日报》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先后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教育服务上,今年3月5日第55个“学雷锋纪念日”,该院还组织举办了“允文允舞”学雷锋志愿者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教育队伍建设上,进一步提升社会教育队伍整体素质,提供高质量的讲解服务。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陈列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大奖。该奖项是博物馆界的最高奖项,相当于影视界的“奥斯卡”。此次获得,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本世纪博物馆界该大奖零的突破,其展品成为“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当天最大的亮点,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内蒙古博物院的极大兴趣。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该院于9月7日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周年展》,内蒙古出土精品文物在北京闪亮登场,引起了首都各界极大的反响。
为了适应全区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文物研究保护工作,内蒙古博物院完成了2018年新征集文物上账、文物信息采集、整理、核对等工作,接受无偿捐赠文物2件(套),移交涉案文物30件,还配合各盟市公安司法部门进行文物鉴定7次,鉴定涉案文物93件(套),配合各盟市博物馆鉴定文物2次,鉴定文物5089件(套),修复完成院藏无机质文物46件(套)、纺织品文物33件(套)和其他皮质文物并建立修复档案。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今年内蒙古博物院还新设计开发了“万里茶道”“草原记忆”“草原礼物”“文物衍生”4个系列22个品项35款文创产品。同时通过开放平台,新吸引8家文创产品公司,共计投入资金开发出了共享知识产权的50个品项90款产品,博物院自己创办的文化产业公司今年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统计局命名为自治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陶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