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校里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了

在内蒙古大学首届国际文化节上,任利刚教留学生学习书法(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刘志贤

  如今43岁的任利刚已经担任内蒙古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11年了。1994年,任利刚考入内蒙古大学英语系。1998年,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他毕业留校任教。任利刚回忆,大学时代学校已经有留学生了,但他与留学生们几乎零接触,因为那时候学校的留学生确实挺少的。

  官方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区的国际教育逐渐形成规模。1980年至1998年的近20年间,内蒙古大学共接收来自美国、日本、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的160余名留学生来校就读。当时的留学生以语言生、进修生为主,大多数是来学习蒙古语、汉语,学历生很少。所以,当时在校园里碰上一位留学生其实还是挺稀奇的。

  1999年,内蒙古大学的留学生数达到60人,其中语言专业53人,其他专业7人,留学生的教学基本由蒙古语言文学系负责。当年的12月,内蒙古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学校的留学生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任利刚还在外国语学院工作,他说,那时外国语学院的老师都很少有出国进行教育交流访问的,可见当时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还是很低的。2007年,任利刚开始担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他总说,自己赶上了学校国际教育发展的黄金期,2007年至今的10多年间是学校国际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与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得益于各方面对国际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说到变化,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2008年,内蒙古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数量为200余人;2018年,这个数字达到了约800余人,其中长期学历生600人左右,学生遍布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生态学、蒙古文字等近50个专业。国际教育学院负责来校留学生语言教学培训,学历学位留学生则分流到各学院培养。现在,学校校园里外国留学生到处可见,他们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其乐融融。去年,内蒙古大学举办了首届国际文化节,活动期间,很多中外学生成了朋友,中国学生了解了很多异域文化,留学生们了解了汉服、茶道、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

  任利刚也见证了国际教育学院办学条件改善的全过程。1999年,第一栋留学生公寓在校园东北角建成;今天,学院已经有了4栋独立的留学生公寓。公寓内设公用厨房,单人间、双人间两种规格的房间内均有带浴室的卫生间、书桌、衣柜、电视、电脑网络接口等设施设备。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舒适而便利。

  近10多年间,任利刚的出国频率很高。他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过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也曾赴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推介自己的学校,还曾担任过很多国际会议的英语翻译官。他笑称自己是一名“教育外交官”,他深知,许多像他一样的老师能经常走出国门,都得益于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开放理念的提出和国际教育的繁荣发展。

  “国际教育学院的变化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留学生数量多了,层次高了,更加多元化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几年有很多优秀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国、留在内蒙古学习和生活,我们内蒙古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点还是很吸引人的。”任利刚高兴地说。他深信,今后内蒙古大学乃至自治区、全国,国际教育的格局会更大,他这名“教育外交官”也会在国际教育交流、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发挥出更大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告
   第05版:脱贫攻坚
   第06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7版:观察·锡林郭勒
   第08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学校里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了
传承民族文化
困难学生认定 要体现人文关怀
桥牌课开进高校
童心妙语
我区领航校(园)长培养计划学员 赴山东学习
宁夏多举措保护幼儿好奇心想象力
我区不断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