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递给世界一张“红色信仰”新名片

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
  ◎文/图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张晓艳  通讯员  王永飞

  曾经,历史沉痛地给了这里一个感叹号;今天,时代又庄重地让这里成为信仰的前哨。

  古河套人播下了文明火种,无定河从这里缓缓流过,幽州古城倾诉着历史沧桑,一大批民族干部从这里奔向革命……“红色”注定是这里最深沉最炽热的底色。

  2016年以来,鄂托克前旗立足独特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建设“全国性的民族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和“西部一流的党性培训教育基地”的定位,以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和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底本”,创新措施、创意教学、创立模式,全面建成了“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探索推行了集培训、体验、实践于一体,以理想信念、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等为主题的“四段式培训”特色教学模式。截至目前,累计举办了来自北京、广西、宁夏、陕西、内蒙古等8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类主体培训班233个班次,承接其他培训班及学习团队4000余个,培训学员21万余人。一个广大党员干部“补钙充电”的新阵地,一张红色信仰的“新名片”,一条红色文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正从鄂前旗走向全国。

  鄂托克前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北部屏障,有着特殊的红色记忆和光荣的革命精神,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阳早、寒春在城川为党中央创办的第一个种畜场——“三边牧场”,王震将军指挥部队开凿的珍贵水井,国际交通员杨宝山受命建立的秘密交通点,马良诚、顾寿山等革命烈士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献身的英勇事迹,发生过无数次战斗的滴哨沟战场……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最早建立的红色政权,这里是革命年代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这里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发源地和“试验田”。历史与文化交织,积淀成基础雄厚、内涵丰富、精神宏阔以及意义无远弗届的红色教育资源。

  ——多点狠抓、多维发力,让红色阵地“立起来”

  鄂前旗建立了总面积2.6万平方米、软硬件齐备的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组建了资料和文物征集2个团队,先后征集文物2047件(套)、照片1849幅、档案260卷,丰富和提升了展陈展览内容和质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0名专职教师和20名专职讲解员,同步开展了教学专家库组建工作,计划特聘国家级、省部级党史研究专家10名,高校、各级干部学院优秀专家学者30名,自治区和周边盟市地区、旗县党校专职教授20名。配套实施了S216线敖镇至掌高图旧路改造和乌审旗通史至城川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启动了鄂尔多斯城川通用机场和敖镇至陕西柠条梁镇铁路建设,并按照打造全国特色小镇的标准改造了城川小镇,优化服务保障功能,形成了智慧化、立体化的多功能红色培训教育基地,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创新载体、创意教学,让红色教育“沉下去”

  鄂前旗探索推行了集培训、体验、实践于一体,以理想信念、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等为主题的“四段式培训”特色教学模式,让红色教育更加贴近党员干部。“第一段”为课堂讲学,提升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建立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与旗委党校的协同培训机制,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课程和民族团结进步等特色课程为主题进行培训;“第二段”为现场教学,坚定干部理想信念。主要围绕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各教学点和红色遗址遗迹的不同史实内涵,开展爱国、奉献、忠诚、担当、信仰、团结、服务为主题的党性教育,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史鉴人、以情动人,以史感人、以泪催人;“第三段”为体验教学,强化干部团结协作意识。通过搭建红色课堂、开展红色体验、组织红色活动,进行自制红军餐、骑兵拉练、徒步行军、战地营救、激情教学、情景教学等体验类教学,进一步提升干部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四段”为实践教学,增强干部社会实践能力。初步探索以“实践教学户+实践教学点”为载体,举办实践教学课堂,注重互动参与,教育干部贴近群众,了解基层,增强基层工作能力,引导学员支援革命老区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统筹内容,统一协调,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立足地区实际,通过搭建红色课堂、开展红色体验、组织红色活动、倾听红色经历、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让学员亲身体验感悟长征路上的艰辛和困苦,在品尝黄米饭、南瓜汤中忆苦思甜,在激情高唱红色歌曲中触摸革命历史血脉,在微弱的烛光中抄写老三篇……将为人民服务的庄重承诺进行到底。

  突出课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民族性,建设了军营体验营房、马场等教学体验点,选定了“三同”农牧户,着力打造集课堂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为一体的特色教学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联合内蒙古党校编制了《鄂托克前旗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教学实施方案》,确定了理论武装与形势任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革命传统与党性教育3个模块,40个课题,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历程》《少数民族统战与民族工作》《塞上星火——鄂托克前旗革命史》5类教材,确保让真实的历史现场变成现实的课题,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变成鲜活的教材,在“故地重游”“情景再现”中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时,通过与市、旗两级党校建立统一协同培训机制,让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培训的学员走出学院、走进地方,将干部教育培训所带来的人气、商气向全旗扩散,培植红色教育基地产业,带动红色旅游文化发展,提高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着力合作,着眼特色,让红色名片“亮”出去

  全面加强与延安干部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党校的深度合作,着力推进双方在党史研究成果共享、教学管理人才共育、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努力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内推动鄂前旗红色培训教育发展壮大。自治区人民政府、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分别与中央民族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人才引进培养、教育资源共享、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打造建设、重大决策咨询顾问、项目合作研究等事宜达成了合作意向,在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和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挂牌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城川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城川分馆”。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党性教育基地等7个基地成功挂牌,有效提升了教育资源利用水平,努力将“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打造成全国性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和西部一流的党性教育基地。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鄂前旗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可以踏访红色文化的地标,聆听浴火重生的足音。走进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体味“草原上的延安”的美誉;在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缅怀杨宝山为代表的老一辈机要交通员,了解他们对党忠诚、为党的事业出生入死的英雄事迹;在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慨叹一对美国夫妇无怨无悔的“东方选择”;在王震井纪念园聆听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重温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蒙古族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在滴哨沟战场纪念园探究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这里非凡的历史使命……总有一个时间节点,能够唤醒久远的记忆,带给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力量。

  鄂前旗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旨在以创新推动培训、以长效成就教育,努力讲好红色故事、凝聚红色智慧,弘扬红色精神、传播红色价值、实现红色发展。让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从而充分激发深藏于历史深处和人民中间的复兴伟力,为地方发展和祖国强大奉献自我、建功立业。

  ——变“关门说教”为“开门办学”,党员干部攒起“心劲儿”

  鄂前旗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全面推行“四段式培训”特色教学模式,设置了“实践教学户+实践教学点”,开创了“农民老师、干部学员”田间课堂、“当一回农牧民”体验课堂、“扶贫济困”爱心课堂、“走进革命年代”聆听课堂、“矛盾调解”实操课堂、“学员当老师”互动课堂、“镇村发展与产业带动”研讨课堂、“党务村务”议事课堂、“碧草蓝天”生态课堂、“历史的印记”人生课堂等,学员可自选1—3天的“三同”活动,少则三五人,多则三五十人,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改过去呆板单一的说教模式,注重互动参与,教育干部贴近群众,了解基层,增强基层工作能力,引导学员支援革命老区建设。开课以来,有5498名党员干部在此深受教育,回归岗位后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变“单一培训”为“交互发展”,传统教育打出“新招儿”

  “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的建成投用,一改以往党员干部单一培训的传统教育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转变,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基地周边50多户农牧家乐的发展壮大,拓宽了农牧民的致富渠道,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增收,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干部培训教育的“大课堂”、群众受益的“致富线”、发展红色产业的“排头兵”,红色旅游发展彰显的多重效应正日趋凸显,7月份以来,全旗接待游客人数14.57万人次,同比增长48%,实现旅游总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51%。而配套建设的2条二级公路、2个机场和1条铁路以及城川特色小镇,全面改善了红色培训教育基地的发展环境,为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筑牢了基础。

  ——变“特色文化”为“地域名片”,红色品牌走出“新道儿”

  “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首次较为完整地展示了鄂托克前旗红色革命史,首次较为全面地讲述了老一辈民族工作领导人在鄂托克前旗的革命事迹,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革命战争时期党在蒙古族地区开展民族统战工作初期的实践历程,可以为参加培训的全国各地学员提供最激励人心的党性教育,展现最生动直观的实践成果。并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智慧党建等“互联网+”平台,向全国传递了鄂前旗红色名片,讲述了鄂前旗红色故事,展现了鄂前旗革命老区特质,全面提升了地区对外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截至目前,累计接待临时参观团、零散参观人员40430人次,先后13次被中央媒体宣传报道,鄂前旗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吸引力迅速飙高。

  礼赞“红色”,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在鄂前旗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意义的自我点名;每一次对前辈的缅怀,都是一次砥砺使命责任的郑重宣誓。一个个创新举措如同前行的路标,一个个成就实效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一个个经验启示指引着我们该去往哪里。也正因为它的出现,我们可以思源笃行,我们可以砥砺致远,也更加深信:我们的精神高塔巍然耸立,我们的民族复兴梦想在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教学内容合口味 教学模式接地气~~~◎《兴安日报》记者 李静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6版:观察·乌海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地方·盟市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递给世界一张“红色信仰”新名片
这个农民夜校有“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