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学内容合口味 教学模式接地气

这个农民夜校有“名堂”

◎《兴安日报》记者 李静
  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线绳和高粱糜子中穿行、缠绕,再使劲扽一扽,反复几次,一个小笤帚渐渐地有了雏形……今年58岁的张春明没想到自己干了一辈子粗活,居然又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学起了精细的草编。日前,在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的农民夜校,为期七天的草编技能培训如期进行,近20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着扎笤帚。

  在这里,作为唯一的男生,张春明格外引人注目。“2016年我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扶贫政策眼瞅着就要脱贫了。我和老伴商量着还要往前再走一步,本来是我老伴来学草编,但她眼睛不行,就换我‘上阵’了。”张春明和记者说着话,手里的活一刻也没停下来,“等技术学好了,没准我也能当老师。”

  今年,突泉县大力实施“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创新开办农民夜校,通过开展政策解读、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普法教育、技能培训五课,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振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精气神。

  如何让农民用得上?

  点菜+配菜,教学内容“合口味”

  “您身边的政策还有哪些没看懂,您想学的技术还有哪些没学会,您生活中还有哪些认识误区?您关心什么我送什么,您想听什么我讲什么……”这是突泉县农民夜校电视讲堂的开篇语,也是农民夜校的办学方向。

  “点菜+配菜”“专家+能人”“田间+N课堂”“评学+评教”……为了让课程好听、好用,突泉县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通过基层调研、“党群心连心”微信群、调查问卷、网络留言等方式收集、整理问题。问题提出后,由村梳理、乡汇总、县统筹,经过总结归纳备好课。

  六户镇兴安村村民韩彦青是“点菜”学习的受益者之一。“近几天微信群里讲的《肉牛养殖技术》特别实用,但是我们村养羊户多,大家还想听听养羊技术。”微信群里韩彦青的留言引起了县“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工作人员的注意,第一时间联系到韩彦青询问其家庭住址,表示可以送课程进村并入户现场指导。第二天,韩彦青就在自家门前的村部里享受到了自己点的养羊技术培训“大餐”。

  既有农民群众“点”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又有专家名师“配”的政策、文化、法律法规等理论“大餐”,这种“合口味”“服水土”“接地气”的课程源源不断地向农民输出富“钱袋”之门道、富“脑袋”之营养。

  如何让农民听得懂?

  专家+能人,师资队伍“服水土”

  突泉镇平原村村民赵亮今年靠甜菜种植稳稳地赚了一把,他逢人便说,多亏自己在农民夜校遇到了能人,“对于种甜菜,过去我是‘门外汉’。在农民夜校,是艳梁农业合作社的高老师教会了我们高产栽培、纸筒育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在农民夜校的师资库里,各个专业都有赵亮口中“高老师”这样的能人。农民夜校进村屯进农户活动开展以来,突泉县从各单位业务骨干、技术专家、学校教师、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乡贤能人、特约专家、道德模范等类人员中择优聘请农民夜校专兼职教师119人,组建了“百姓名嘴”师资库。

  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的张鹏,受县里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创业,并得到了一系列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如今,他在曙光农业园区经营着自己的育苗大棚,年利润可达60万元,直接带动15人就业。站在农民夜校的讲台上,他不但向大家分享自己创业致富的经历,还为贫困户进行免费农业技术指导。

  政策上有导师,技术上有专家,创业上有样板,农民夜校的师资力量日益雄厚。如何让贫困户“脱胎换骨”?关键还要扶“志”,为此,突泉县还特意从已经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中挑选出榜样,为贫困户“打样”。

  水泉镇水泉村的杨艳秋就是贫困户依托农民夜校脱贫致富的代表。就在去年,杨艳秋心里还没“缝”:一面是患尿毒症的婆婆,一面是有眼疾并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丈夫,把一个家硬生生地拽扯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6岁的杨艳秋心里憋屈,就怕人家提“贫困户”这个词。听说农民夜校开办草编技能培训,杨艳秋赶紧报名参加。“在家就能学技术挣钱,这样一来,老人我也能照顾上,自己还能学一样挣钱的本事。”一周的课程里,杨艳秋特别上心,上课时跟着老师学,下课回家接着练,技术也越来越精。如今,杨艳秋靠草编挣两份钱,一份是编笤帚卖产品,另一份是当老师教学生。“教会一个学生我就能挣300元钱。听说我当老师,我儿子都服我。”杨艳秋很自豪,干劲也越来越足了。

  “咱们就是要自己给自己打气,得自己瞧得起自己。”水泉镇联合村55岁的王翠华一直被糖尿病困扰,如今经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一名草编老师,她的话不但给自己加油,也在课堂上时不时地给学生们鼓劲。

  如何让农民学得会?

  田间+N课堂,教学模式“接地气”

  “自从咱县有了农民夜校电视讲堂,我每期都准时收看,老师们讲的都是跟我们百姓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不少村民也和我一样爱看,有时看完后我们还坐在一起交流交流。”在太平乡晨光村,村民刘有熟练地打开电视的76频道,收看起肉牛养殖技术讲座。他对农民夜校赞不绝口。

  永安镇永安村则把农民夜校的实用菌培训课设在永安村兴缘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培植地头上。随着村上木耳产业的兴起,跃跃欲试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可大家没技术、没底气,为此,村里专门组织了一课,由合作社经理屈兴年给村里人现身说“法”,讲黑木耳的培植技术和效益。

  在微信里接到上课通知的陈静早早赶来,挤到人群的最前面,一边用手机录,一边听着、盘算着。“现在的农民夜校内容老丰富了,啥课都有,样式也多,我最喜欢的是法制课和技术课,闲着没事了我还在夜校的微信里学着跳跳广场舞。”小学文化的陈静如今60来岁了,村里办的农民夜校她是满勤的学生。她告诉记者,自己由于身体不好,一直摆脱不了贫困户的身份,嫌“磕碜”的她也总想找个相对轻松的项目试着做做。这次课,也搅活了陈静的心,“种木耳也不累,在自家院子就能整,我这身体正适合,回头我也试试。”陈静边说着,边把录下的视频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

  学习讲堂、田间课堂、车间课堂、家庭课堂……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是农民夜校的课堂,电视课堂、微课堂、视频培训、远程教学、送课上门……每一种方式都有可能是农民夜校的载体。目前,突泉县农民夜校课程库已有各类课题131个,录制农民夜校电视讲堂19期,开讲课程860余节,全县农民群众15万人次参与。

  记者采访时,已是入冬农闲时节,但来到农户家却扑了个空。一同来的县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在家“猫冬”,各家的小牌局也开始了。现在不一样了,一入冬,农民夜校的课程多了,各种服务、活动也不少,每次想找谁都得提前“预约”,现在的农民可都忙着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教学内容合口味 教学模式接地气~~~◎《兴安日报》记者 李静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6版:观察·乌海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地方·盟市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递给世界一张“红色信仰”新名片
这个农民夜校有“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