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戈壁之舟”到“戈壁之宝”

牧民们正在进行驼球比赛
80年代的牧区生活(资料图)
以前,骆驼是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资料图)
分割驼肉
工作人员把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售出的驼肉搬上物流货车
挤驼奶
牧民乌兰正在制作酸驼奶
参观戈壁红驼艺术馆
驼乳粉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获得过多次长距离赛驼冠军的骆驼
驯驼
牧民们正在装运骆驼,准备送到百公里以外的镇上参加那达慕大会
  □本报记者  马建荃  摄影报道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是一个以骆驼为支柱产业的边境旗县之一,这里生活着大量当地俗称为“戈壁红驼”的红骆驼。其中,90%以上的骆驼集中在潮格温都尔镇等边境地区。

  走进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腾合泰沙驼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骆驼奶站,工人们正在为排队等候的骆驼挤奶。作为全国首家拥有500峰骆驼的骆驼奶基地,20多户牧民与企业签订寄养合同,将骆驼寄养在骆驼奶站,驼奶年产量达14.6万斤,纯收入292万元。公司负责人好斯毕力格说:“现在牧民将骆驼交由我们代管,牧民1峰骆驼年纯收入2400块钱”。

  而过去,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最初,骆驼只是牧民重要的交通工具,后来开始进行养殖。1982年,乌拉特后旗骆驼存栏为30000峰。1983年以后,由于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畜产品价格的影响,骆驼数量剧减。到2002年,骆驼养殖数量下降了82%,存栏不到4000峰。

  在红驼一度险临绝迹之时,2003年,乌拉特后旗立足地区实际,积极引导牧民转变养殖观念,提出大力发展驼产业的决策,累计投入生态建设保护资金7.4亿元,完成生态建设面积70.3万亩,建立封禁保护区10万亩,为红驼繁殖提供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并采取多种措施支持、鼓励牧民养驼,驼产业重现勃勃生机。2004年,建立乌拉特戈壁红驼事业协会, 2017年建立乌拉特戈壁红驼奥日格奇驼奶产业基地,2017年5月引入内蒙古蒙驼乳业公司,2018年成立了骆驼研究院。

  目前,全旗驼峰数量由2003年的4000峰增加到现在的50000多峰。乌拉特后旗骆驼也从之前的原生态饲养走向产业化养殖,实现了生态与效益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66岁的宝音德力格尔是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牧民,红驼产业的逐步壮大,让他和周边牧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说:“骆驼主要依靠自己采食,和养羊相比节省了人工成本。同时骆驼对草场的破坏更小,更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

  如今,乌拉特后旗红驼养殖已成为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主打产业,牧民养驼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全旗边境3个苏木,8个嘎查,建立5个核心群集中养殖,各嘎查村牧户少的家庭拥有30-40峰骆驼,多的300多峰,每家每户都走上了养驼致富之路。全旗其他嘎查牧民也更加坚定了发展驼产业之路,他们纷纷通过专业合作社方式,将自己的驼奶深加工成驼奶粉、酸奶等产品,并销往呼和浩特、包头、乌海等地,很多人慕名前来订购绿色产品,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骆驼,作为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如今,时代赋予了它新的使命,且意义深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观察·呼伦贝尔
   第09版:要闻
   第10版:影像力
   第11版:读图
   第12版:内蒙古公安
从“戈壁之舟”到“戈壁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