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伐木工 今朝护林人

  □本报记者  李晗

  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林区,清晨的呼伦贝尔牙克石市乌尔旗汉林场,一声尖锐的电锯声打破了冬日的宁静,一场旨在提高森林质量的森林综合抚育攻坚战开始了。

  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护林员张长喜身着加厚的棉衣棉鞋,提着一柄手握锯,跟工友们一起在茂密的林间有序穿行、查看,一边给树木修枝,一边伐掉分蘖木和枯死木,仿佛呵护婴儿一般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光是做这些还不够,还得根据技术规程把伐下来的枝丫进行集材归堆,并放在指定的位置上。相比未经抚育林木,抚育林木生长速度能提高10%,每亩林木每年可多吸收2吨二氧化碳,多释放1.5吨氧气。”张长喜告诉记者,“今年乌尔旗汉林业局的森林抚育任务有6000多亩,必须在12月底前全部完成。”

  今年54岁的张长喜曾是乌尔旗汉林业局的一名伐木工人,他18岁参加工作,从支杆工干到伐木工,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主伐生产的多面手,一干就是33年。

  “那会儿每天早晨7点多就开始上山伐木,用的是一个30多斤的油锯,一棵树挨着一棵树伐,一天下来累得连筷子都拿不住,整个冬天我自己就能伐1万多立方米木材,伐倒的树更是多得数不清。” 张长喜一边回忆着,一边拿出了一枚奖章给记者看,这是2012年他获得“兴安脊梁”荣誉称号时颁发的。“那么粗的树,其实砍得时候也心疼,但那时大兴安岭的木材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咱作为一名伐木工不能有丝毫懈怠。为国家多伐木,伐好木,这是我们一代老林业人的最高荣誉。”

  2015年4月1日,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标志着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国家商品材生产基地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转入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发展新阶段,开启了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从此,林区正式“挂斧停锯”,伐木工人变身“森林卫士”,热闹了60多年的大山瞬间回归了宁静。

  据了解,目前,大兴安岭林区共有森林管护人员22192人,建设管护站513座,其中移动管护站71座,移动管护岗68个,管护标志牌390块,管护责任落实率为100%。

  今年52岁的王秀成在停伐后成了一名森林防火指导员,由“砍树”变“看树”,他感触颇深:“以前身子累,现在是心累,从‘砍’到‘看’虽只一字之差,但我们的责任却发生了天大变化。”每到春秋两个主要防火季,王秀成吃住都要在山里,每天骑着一辆摩托车,有针对性地深入各个检查站、瞭望塔、野外作业点等森林防火“最前沿”,检查森林防火工作。

  “砍树很容易,一棵几百年的老树几分钟就能被放倒。但为了守住一棵树,我们甚至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比起砍树,我们更愿意看树,因为林子是我们的根儿啊。”现在,王秀成时常感慨道。

  工作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秀成却感觉日子越过越好了,“工资每年都在涨,现在每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我媳妇也享受到了混岗集体工社保待遇,现在每个月也能拿到2600元退休工资,一年下来家里收入7万多元,我们真是没有后顾之忧了。”

  改革开放以来,在林区职工收入基数较低的情况下,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一直坚持持续为职工增长工资。自2011年开始,林区连续8年为职工增资,如今,职工人均年工资已突破5万元。

  与工资增长同步,社会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五项保险全面启动,按国家政策实现属地参统。此外,近年来,在地企双方共同努力下,“老工伤”“五七工”、混岗集体工社保待遇、一次性安置人员社保补贴等大量涉及民生的历史问题得以解决。

  2015年,张长喜一家告别了过去的板夹泥房屋,搬迁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每晚结束工作后回到家坐在柔软舒适的沙发上,他觉得很幸福,“原来屋里阴冷潮湿,每晚只供2小时的电,干啥都不方便,现在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咱还有啥不知足的。”

  2008年,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结合棚改工程实施了生态移居工程,将124个建制林场的居民整合撤并,对保留居民的36个中心林场进行标准化建设,5.22万户生活在森林腹地的职工居民搬出大山,圆了安居梦。林区的职工群众正享受着林业改革发展的幸福成果。

  如今,再走进大兴安岭林区,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座座装饰一新的管护站新颖别致,一幢幢造型独特的楼房有序排开,一张张笑脸印证着万顷林海的和谐幸福。

  记者 手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木材产量始终保持在高位运行。截止到2015年全面停伐,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

  但同时,在创造了“大木头”经济辉煌的同时,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长期的高强度采伐,使林区可采资源快速减少,森林资源“入不敷出”现象愈发明显,国有林区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

  为走出困局,林区先后进行了承包经营、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办社会职能、辅业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数次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逐渐掌握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2015年停伐之后,林区共有1.6万余名原从事木材生产的职工实现了转岗安置;供暖、供电、供水、物业等社会职能移交属地政府,近5000人的身份实现了转换;企业改革涉及的2000多名干部职工身份由国有转向了混合经济;移交资产5.6亿多元。同时,工资、社会保障、生态移居等改革又解决了广大务林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又一次挺起生态建设脊梁,扛起生态文明大旗,肩负起保护10.67万平方公里生态安全的光荣任务,担当起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重要职责。

  目前,大兴安岭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与开发初期相比,分别提高191万公顷、2.9亿立方米、17.34%,生态保护与建设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国有林区的前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特刊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12版:观察·鄂尔多斯
昔日伐木工 今朝护林人
“蘑菇小镇”冬也忙
敖汉旗饮水工程 让3万余农牧民受益
“养羊是个好营生”
杭锦旗4万农牧民 喝上优质水
沟门镇:特色种植释放土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