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砥砺前行中实现历史性跨越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宝贵经验与重要启示
  核心提示

  ●只有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改革开放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境界、迈向高水平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从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深化改革开放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治本之策,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奋斗目标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得以实现

  ●只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群众,民族团结这条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才能越来越稳固,改革开放这条富民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走上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之路

  ●必须坚持“三个不能变”,奋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持续推进思想解放再出发、思维方式再变革,不断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必须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上走在我国西部地区前列

  ●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干事创业劲头

  □安静赜  张学刚  郭启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中华民族由此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经过40年的筚路蓝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40年的沧桑巨变,40年的光辉历程,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奋斗与梦想。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性发展。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回顾梳理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总结提炼40年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对于内蒙古在新时代奋力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牧区到城镇,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从先易后难、渐进推动到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农村牧区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对外贸易方式创新的初步尝试(1978-1984年)。1978年春节后,原伊克昭盟达拉特旗耳字壕人民公社康家湾生产大队的赵丑女,与生产队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农民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协议,不久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滩公社下滩大队把一部分盐碱地承包给了412户农民。这两个历史性事件,拉开了内蒙古农村改革的大幕。1980年,内蒙古在全区农村开始推广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开始了牧区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在全国率先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1979年,原伊克昭盟东胜羊绒衫厂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开司米羊绒衫。这是当时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中第一家引进外资和技术的项目。1980年,内蒙古进口公司成立,主营区内地方外汇和其他外汇的进口业务,开启了自主对外开放的初步探索。

  改革由农村牧区扩展到城镇、开放由“单向”转变为“双向”(1984-1992年)。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重点从农村牧区转向城镇。内蒙古在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中推行放权让利、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承包经营,在流通领域实施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在盟市旗县探索推进综合改革,在多个领域推进简政放权搞活,企业和市场活力得到增强。对外开放大门进一步敞开,1983年内蒙古恢复了中断20年之久的中俄边境易货贸易关系,1985年开始了同蒙古国的边境易货贸易,1988年又开始同东欧国家开展易货贸易。特别是1991年,国务院制定实施《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赋予内蒙古等4个边境省区管理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部分权限,国务院批准满洲里、二连浩特为国家一类内陆口岸,内蒙古对外开放格局由原来单一向西的“单向”开放迅速向向西、向北“双向”开放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1992-200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内蒙古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和经济调控体系,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4年1月,自治区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2002年底,内蒙古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两大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有590户国有企业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占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78%,20户企业的股票上市。同时积极鼓励、引导、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农村牧区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众多中小企业和农户成为市场主体。此外,通过在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领域实施重点改革,逐步推进社会保障、土地使用、住房等各项配套改革和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快市场和调控体系建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内蒙古抓住沿边开放的有利契机,实施包括开放带动战略的“五大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合作的空间,外资利用、对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2002—2012年)。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战略任务。内蒙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陆续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按照“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一手抓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手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启动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改革,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开放方面,内蒙古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按照中央“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强口岸通道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拓宽对俄蒙合作领域,大力助推了这一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开启新时代(2012-2018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蒙古先行先试的三项改革为重点,我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走向深化。一方面,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放管服、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国企国资、农村牧区、林区垦区等经济领域的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另一方面,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党的建设制度和法治领域改革决策部署,切实打通中央各项改革举措在我区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开放方面,内蒙古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力打造“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对外开放新格局,国内区域合作和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党的十九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新时代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进行全面部署,内蒙古全面深化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40年,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带动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逐步走上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发展道路。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实现较快增长。1978-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1个百分点。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8亿元快速增加到2017年的1.6万亿元,40年间增长了277.5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不到350元快速增加到2017年的6.4万元,40年间增长了201倍。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7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03.2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45.9倍,年均增长15.2%。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了由偏重工业发展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1978年的32.7:45.4:21.9演进到2017年的10.2:39.8:50.0,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17年达到75.8%。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8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不足0.2%增加到2017年的0.82% 。智力成果不断丰富,2017年我区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33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10项,应用技术成果421项,软科学成果2项。全区万人专利授权量已经由1986年的0.01件增加到2017年的2.42件。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失业率不断下降。2017年,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1500.14万人,城镇失业率已经由1979年的15.01%下降到2017年3.6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由2004年的384元增长到2017年的1460元,增长2.8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5670元和12584元。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由1978年的4000个、59277人增加到2017年的24217个、180401人。“小药箱”及配套基层医疗体系基本建成,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医改举措。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对蒙语授课学生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免费教育,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9所增加至2017年的53所,万人在校研究生数由2000年的0.65人增加到2017年的7.91人。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病保险覆盖城乡所有参保居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2017年,内蒙古森林面积达到248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1.03%。可利用草原面积达到10.2亿亩,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节能降耗快速推进,单位GDP能耗已经由1985年的11.42吨标准煤/万元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1.02吨标准煤/万元。

  发展保障能力快速提升。铁路营业里程由1981年的4379公里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12164公里,比1981年增长了2.8倍;公路线路里程由1981年的35856公里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196961公里,比1981年增长了5.5倍。公路网密度由1978年的3.1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16.58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网密度由1979年的0.3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1.04公里/百平方公里,民用航空客运量由1980年的4万人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126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1.43%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52.02%,增长了34.6倍 。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始终牢牢把握改革开放正确政治方向,听党话、跟党走,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实践,始终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40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针对自治区的各项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环境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开放任务,内蒙古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从根本上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力引领的结果。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改革开放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境界、迈向高水平。

  始终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符合内蒙古实际的发展之路。发展是解决欠发达地区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发展思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解放思想,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全区持续开展一系列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大力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名牌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教兴区“五大战略”。在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内蒙古围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提出“一条主线”“两个转变”“三大动力”“两项建设”“三化同步”的总体发展思路,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三个扎实”重点任务,推动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了新阶段。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历程本质上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从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始终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致胜法宝,革故鼎新、登高望远,不断为各项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是内蒙古走向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40年来,内蒙古深入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形成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优势;较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扶持农村牧区、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形成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围绕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平台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政策创新,有力推动了全区对外开放进程。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改革开放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治本之策,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奋斗目标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得以实现。

  始终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让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是包产到户、草畜双承包、发展乡镇企业、搞活国有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旗县综合改革,还是发展边境贸易、扩大对外开放等,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各族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党委、政府高度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改革开放涉及的重大问题,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谋划改革发展思路、制定改革发展举措,始终把富民作为坚持党的宗旨、落实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全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实践充分证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不竭动力。只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群众,民族团结这条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才能越来越稳固,改革开放这条富民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始终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遵循规律、和谐共生,持续推动绿水与青山同在、美丽和发展双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着力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胆先行先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通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制定生态保护补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为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实践充分证明,发展经济不能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能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走上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也对新时代内蒙古不断谱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

  必须坚持“三个不能变”,奋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改革方向,继续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三个不能变”,是新时代我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它告诉我们,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的改革任务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的改革部署,纳入总盘子一体推进。二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让“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肩负起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使命。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贯彻到全部改革之中,多推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改革项目,真正做到改在民生的关键处,改到人民的心坎上。

  必须持续推进思想解放再出发、思维方式再变革,不断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内蒙古的过去是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奋进的,内蒙古的未来也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中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担当新时代新使命,必须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推动思想解放再出发,推动思维方式再变革,真正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推动工作实践再变革。

  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是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一方面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集中精力解决影响改革全局的主要矛盾。二是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基层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正确处理“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化改革必须胆子要大,不能看到矛盾、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同时在策略和方法上,要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和运用改革的成功经验,先行先试、逐步推开。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均衡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努力做到推进改革的时机把握适当,节奏把握合理,措施把握适度。

  必须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上走在我国西部地区前列。一是全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找准中央和自治区总体目标与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结合点,积极争取重大载体、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活动落户内蒙古;把握地方参与互联互通建设的切入点,打造陆上、空中、数字“三位一体”的开放合作大通道;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出口加工制造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进口原料加工制造,打造全方位开放新高地。二是全力发展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贸易竞争新优势,以更大力度培育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打造高质量招商引资集聚地,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外资质量。三是全力建设高能级开放新平台。一方面要突出先行先试,在国际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建设上要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另一方面,要做强开放型经济,各类开放开发平台要全域规划,做好腾挪空间、盘活存量的文章,做好集聚高端要素、扩大增量的文章,做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文章。

  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干事创业劲头。要加快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再创新。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方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加快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更加注重运用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要加快能力再提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党要来一个大学习”的号召,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阔新眼界。加快工作作风再转变。对标对表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不懈纠“四风”转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加快工作责任再落实。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以上率下作用,理清责任链条,落实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激活全盘。

  (作者工作单位:内蒙古党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宝贵经验与重要启示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出彩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观察·呼伦贝尔
   第11版:出彩
   第12版:读友
在砥砺前行中实现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