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府面貌高颜值 百姓生活高品质

——改革开放40周年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发展综述
便捷的快速路。
110国道至北二环东河整治全景。
青城驿站成为城市的一道靓景。
市民在优雅的环境中健身。
首家厕所文明展馆。
丝绸之路主题公园。
青城公园绿树成荫。本报记者 皇甫秀玲 摄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刘洋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改革开放已经40年。这40年中,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呼和浩特这座有着四百年历史的老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呼和浩特从一个不足50万人的小城市,发展到现在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城市各项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不断更新,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城乡规化引领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40年,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由控制城区转为市域整体控制。

  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10月国务院第一次批复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当时的总体规划主要以对现状城区控制为主,规划控制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本着节约用地的精神,首先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充分利用闲置空地,提高土地使用率,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菜地,中心城区得以有效控制。1999年6月国务院第二次批复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控制范围由城区扩展至市域范围,增加了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等级、规模等控制内容,市域开始走上均衡发展。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增加到114平方公里,城区采用“集中式”布局形态。根据现状和自然条件,将城区分为六个分区,其间以城市干道相联,形成“多中心”布局结构。2015年11月国务院第三次批复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增加呼和浩特城乡统筹的内容,加强了对中心城区周边村镇的控制。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增加到310平方公里。在“北控、东优、南拓、西联”方针的指导下,城区北部大青山生态初步恢复,东部水源地实现有效管控,南部和林格尔新区已经破茧而出,西城一体化蓄势待发。

  改革开放40年,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发展缓慢,城区面积小,呼和浩特市主要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实施管理。进入90年代,城市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呼和浩特市开始在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组织编制了大量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乡村规划以及道路、给排水、热力等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310平方公里的全面覆盖。重点地区的修建详细规划根据实施需要有计划制定。城市中小学、医疗卫生、商业、体育、物流等公服设施规划,城市给排水、燃气、热力等专项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阶段分别同步编制,仅国务院1999年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包含专项规划26项。城市用地空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力保障下,实现有序开发。重点地区的建设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实现有效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在专项规划的指导下逐渐完善。村庄建设在乡村规划的指导下,村容、村貌有所改善。特别是呼和浩特市在2008年结合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政府的建设工作实际,创新编制的市四区整合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极富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支撑。

  改革开放40年,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更加注重名城保护工作。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标识,名城保护工作正是保护、延续城市文化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呼和浩特市老旧城区开始改造,改造过程中对大量文物实施了异地搬迁,旧城区城市肌理遭到严重破坏,城市风貌逐渐丧失。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加强了名城保护工作,先后划定古“归化城”(旧城)内的塞上老街——大召历史文化街区、席力图召——大盛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城区北部的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组织编制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呼和浩特市名城保护规划。席里图召历史街区肌理得以恢复。依托历史街区形成的通道大巷休闲街、大盛魁稍麦一条街成为青城市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之地。今年,呼和浩特市又划定了48处历史建筑与城区内现有的文物单位,共同给城市保留了一些值得记忆的永恒建筑。

  改革开放40年,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工作。

  城市生态是一座城市繁衍生息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呼和浩特市城区内绿地很少,每到冬春季沙尘四起。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组织编制城市环城水系规划、城市园林景观绿地规划、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规划,有效地控制了城市的生态空间。绿意盎然的大青山前坡,绿波荡漾的滨河公园,宽窄不等、大小不一的区片绿地,已经成为首府市民交流、活动的新场所。

  改革开放40年,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更加注重城市设计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建设项目少且是独立而缺乏联系的。进入21世纪之后,呼和浩特市进入快速发展期,建设项目的增多,使城市看起来略显杂乱。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呼和浩特市在2009年全面启动城市设计工作,先后完成了成吉思汗大街、新华大街、通道街、呼伦路、锡林路等主要干道两侧的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街景整治工作随之全面启动,沿街楼体亮化、牌扁改造,使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城市风貌正在重塑。

  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保持快速发展,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革,正在向着更好、更高的目标前进。

  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和沿边开放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经过城市建设者几代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奋斗,已经将中国正北方一个仅有9平方公里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如今建成区260平方公里的宏伟壮丽的现代化草原都市,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截止2017年底,呼和浩特市共建成市政道路1367条,总长度1013.06千米,总面积2949.17万平方米。包含快速路2条,主干路46条,次干路163条,支路1156条;城市桥梁、通道总数115座,其中互通式立交桥9座,跨河桥51座,立交桥18座,公铁立交桥17座,下穿通道2座,人行天桥53座,地下人行通道10座。呼和浩特市实现了建成区“八横八纵”主干道路网建设,实现了建成区道路与二环快速路互联互通建设。

  近几年,呼和浩特市本着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的先进理念,按照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指导思想,正在构件“市内大循环、外围大辐射、区域大联通”的现代化、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其中2016年建成长65.3公里的二环快速路工程;利用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时间打通了71条断头路;2017年利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完成了少数民族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连接线工程、道路维修提升改造工程和公铁立交桥外立面美化工程;2018年完成了80处城区主要道路345基占道电杆迁移;目前在建的大型市政项目有地铁1、2号线以及三环路、哲里木路、金海路、金盛路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计划2019年底建成通车。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将市民供热、供气工作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气化呼和浩特”工程,拆并整合和燃气化改造分散燃煤锅炉,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83.4%;大力推广普及清洁能源,燃气普及率达到96.82%,跻身为全国天然气利用水平较高的城市。

  截至2017年底,呼和浩特市总供热面积为14417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天然气锅炉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热面积为8749万平方米,占总供热面积的60%。今后,呼和浩特市将坚持“以热电联产为主、清洁能源为辅、积极推广电供热”的原则,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提高热电联产供热能力;统一进行供热管网改造,实现热网互联互通,热源统一调配;积极推进清洁取暖工作,真正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

  截至2017年底,呼和浩特市天然气用气总量61988.21万立方米,共有居民、商业、采暖、工业、CNG汽车等几大类天然气用户。目前,呼和浩特市天然气是单气源供气,由中石油长庆气田,经西部天然气有限公司长输管道输送至城市管网。呼和浩特市正在加快利用陕京四线通过呼和浩特的分输阀室建设天然气门站,将天然气引进实现呼和浩特市第二气源;同时,尽快建立应急燃气LNG储配调峰站,保障呼和浩特市燃气市场用气安全、稳定。

  智慧交通引领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呼和浩特市民航、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均取得重大突破,首府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始建于1958年,1978年旅客吞吐量仅有1.6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71吨,通达城市只有2个,分别为北京和锡林浩特市。经过40年的发展,2017年底,白塔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成为全国第32家“千万级”机场。到今年年底,白塔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22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达4万吨,全年通航城市达到86个,开通航线196条,其中:国内航线187条、国外及地区航线9条。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增长734倍和147倍。

  改革开放40年间,白塔机场为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白塔机场的条件及运能已经不能满足全市航空运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2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决定迁建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新机场于2014年10月获得国家民航局选址意见的批准;2016年7月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立项批复。2017年5月通过中国民航局《呼和浩特新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行业审查;2018年5月获得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报告批复。呼和浩特新机场定位为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一类航空口岸、首都机场的主备降机场、国内重要的区域枢纽机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新机场建成后,按照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可达2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可达32万吨、飞机起降24.6万架次设计。目前,机场迁建的各项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力争2019年开工建设。

  呼和浩特市铁路建设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呼和浩特市铁路客运量达183万人次,货运量约82万吨,通行能力仅99公里,营业线只有1条京包铁路。截至2017年,呼和浩特市铁路货运量3136.8万吨,客运量1175.8万人次,通行能力达到327.8公里,营业线增加到5条。为不断增强铁路运输能力,呼和浩特市积极加大快速、高速铁路建设,2017年8月京包客专呼市—集宁段售票通车,实现了自治区首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的目标。2017年12月呼准鄂铁路全线通车,为推动呼包鄂协同发展提供了新动力。2019年底京包客专集宁—张家口段与京张客专将同步开通。届时,京包客专全线贯通,呼和浩特市到北京时间可以缩短在3小时以内。为适应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呼和浩特市铁路交通枢纽地位,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西部城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规划建设呼和浩特高铁西站,规划建设呼朔太高铁,呼和浩特市将进入全国高铁网。

  为提升城市品位,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首府地铁梦,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于2012年正式批准,线网规划由5条线构成,总规模154.9公里。首轮轨道交通于201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第39个获批的轨道交通城市。1、2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49.27公里,投资373.61亿元,2016年4月和8月先后开工建设。截至目前,1号线一期工程完成车站主体结构总量的99%,盾构区间全线洞通,2号线一期工程完成车站主体结构总量的87%,盾构区间完成总量的59%,投资完成147.59亿元。力争1号线一期工程2019年底通车试运营,2号线一期工程2020年6月通车试运营。

  安居乐业构建城市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各阶层、各团体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首府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持续推进住房保障事业,倾力民生工程,为建设更加和谐美丽首府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经济建设和惠民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房屋市场商品化需求越来越大,自1998年呼和浩特市实行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住宅商品化,住房保障方式逐渐从福利分房向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模式转变,房地产行业相关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引领房地产业投资结构、有效需求向合理化、市场化转轨日益形成。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数持续增加,并逐步形成优胜劣汰市场机制。呼和浩特市的住宅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了一大批精品住宅小区,首府城市建设呈现出新亮点,打造了一批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和绿色建筑,有效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产值逐年升高,为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从1984年仅有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552家,建设规模逐年攀升,特别是近十年来,建设开发总量日益增加,年均完成建设达400万平方米。2018年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达到180亿元,施工面积达到32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450万平方米。逐步实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住房物质需求。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之一,把切实推进住房保障、服务百姓安居作为呼和浩特市住房发展的主线和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通过稳定发展房地产市场,建设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发放公租房长期租赁补贴等有力措施,着力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本市稳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促进新市民住有所居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住房“五位一体”、租售并举的住房体系,把住房保障作为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改善民生的重点来抓,提升了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3.64万套,解决了近80万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其中,公(廉)租住房4.57万套,经济适用住房5.55万套,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回迁房14.52万套。呼和浩特市的人均住宅面积从有统计数据以来的人均不足6平方米,增加到了现在的人均46.77平方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住宅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房屋本体年久失修、地下管网老化、小区配套基础设施缺失、院面破损等造成小区公共环境脏、乱、差,私搭乱建严重,治安问题突出,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切实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逐步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居民舒适安全、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居住需求。近十年呼和浩特市累计投入资金约50亿元,对1755个、2327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进行了整治改造,惠及居民约37万户、100万人。

  通过综合治理改造,城市面貌得到了明显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提升。改造外墙保温、楼顶保温和更换门窗等节能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呼和浩特市老旧小区建筑节能方面落后的局面,大幅提高建筑热舒适度,降低了燃煤用量,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为呼和浩特市提升空气质量,打造蓝天首府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广大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居住水平,构建和谐社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锐意创新加强城市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改革发展潮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忘初心,乘势而上,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城市管理改革之路。经过40年的砥砺前行,埋头奋进,城市环境发生了悄然巨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华丽升级,人民群众幸福感、尊严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大幸福宜居城市”等称号 。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有新突破。改革开放的40年,呼和浩特城市管理经历了从体制不顺、粗放式低水平管理到综合执法、精细化高效能管理的转折和过渡。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期间,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进入了快速提升期,初步形成城市规模有序发展,城市功能趋于完善,人居环境宜居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城市管理也进入科学管理、创新管理的全新阶段,管理改革逐步深化,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管理内容逐步拓展,管理手段逐步精细,城市管理效能明显提升。2016年,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整合了市政公用设施运行、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空间秩序、违法建设、环境保护、交通、应急和小区环境秩序管理等方面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城市管理事权由过去的67项增加到256项,初步实现了城市综合执法一体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环卫作业市场化、监督管理数字化和执法巡护网格化,构建了大部门制管理和综合执法格局,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执法体制改革的城市,并形成样板经验在全国推广。

  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新提升。40年来,呼和浩特市紧紧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紧贴民生,聚焦短板,强力整治。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将 219个城中村、城边村纳入城市管理标准实施一体化管理,其中144个村落实现了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建成区260平方公里划分为200个单元网格,严格落实“城区一体、中队包块、队员包段”的网格化巡护管理新机制,实现了城市管理全覆盖、无缝隙;积极推进环卫市场化作业,环卫作业车辆从283台增加到681台,有10家市场化环卫作业企业参与高标准、机械化清扫保洁作业,城区道路机扫覆盖率由43%提高到8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长效化管理机制,形成了“路长”“楼长”“四包”“五有七见”等一系列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建立智慧化城市管理机制。利用智慧化城市管理指挥平台、12319城管热线、12345市长热线,对城市管理实施全方位智慧化监管和绩效考评。从2016年至今,收集各类城市管理信息96万余件,处置率达到95%。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城管六进”媒体宣传、主题社会宣传,营造了“共谋、共议、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氛围;健全联动机制,强化司法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行动协同,成立了公安局城市管理支队,为依法行政提供了安全保障。

  城市环境面貌有新改变。从提升城市品位,提升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幸福度入手,开展了有史以来重视程度最高、整治范围最广、整治要素最全、整治力度最大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涉及“厕所革命”、环境卫生、市容市貌、老旧小区、餐厨垃圾、园林绿化、城中村综合整治等41项内容,涵盖了涉及市民生活宜居的大情小事,触角延伸到市民的家门和身边。仅2017年至今,共清理各类积存垃圾461余万吨,拆除各类违规户外广告设施26.94万平方米,清理整治各类“三乱”小广告364万处;清理取缔“六乱”问题39.4万余处,责令整改“五小”行业8500多家;提标改造老旧小区1108个,1800个无物业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施划停车位14.8万个,整治乱停乱放机动车4万余辆,实现了车辆有序停放;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9天,已跻身全国最好城市之列;新建公园游园绿地140多处,大青山北坡生态观光带、五万亩森林公园、草原丝绸之路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生态屏障,这些数字的背后处处彰显了“城市管理用心,百姓生活舒心”的城市管理新风貌。

  公共服务设施有新改善。多年来,呼和浩特市始终把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民生基础工程来抓,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垃圾转运站从123座增加到261座,公共卫生间从2010年的474座增加到现在的4268座,特别是建成的青城驿站已经成为全国公厕革命的典范和样本。积极推进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工程,投入30辆餐厨垃圾收运车辆,对全市主城区企事业单位和餐饮企业餐厨垃圾进行全天候收集,日收运量达到273吨,基本做到了主城区全覆盖,保障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45个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积极构建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一体化体系,全市已经建成日处理1000吨的垃圾处理厂2座,日处理能力为750吨的生活垃圾填埋垃圾场1座,年处理量由2007年的146488吨,提升至2016年的603828.88吨;建成渣土消纳场2座,医疗废弃物处置场1座,将城郊结合部过去遗留的8座建筑垃圾堆积场改造为城市山体公园,为市民健身、休闲提供了便利。

  服务民生工作有新成效。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树立“服务—规范—管理—执法”“四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理念,积极推行721执法新模式,倾心贴近群众,着力为民排忧解难,有效化解了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实施了“流动摊点便民置业工程”,规划建设便民市场133处,安置流动商贩400余户,初步形成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施划免费停车泊位10万余个,建设公共自行车交通站点330处,投放公共自行车10400辆,解决了市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明厨亮灶”工程,1.2万家餐饮企业实施了改造,着力打造“食安首府”。坚持宣传引导在前,示范带动为主,服务优先,管理和执法并举,以文明执法带动市民文明守法。深入开展“强转树”专项行动,统一了执法服装和车辆标识,转变了执法队员工作作风,树立了全新的执法形象。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改革开放40周年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发展综述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出彩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出彩
首府面貌高颜值 百姓生活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