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产业再升级 赢取发展新空间

——内蒙古40年产业转型经验启示
  核心提示

  ●产业规模体量不断壮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改革开放的40年既是内蒙古产业规模体量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40年,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40年

  ●明确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强化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加强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强化新兴产业发展资本供给,从要素支撑、政策环境、资金支持等方面夯实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以新产业的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助力产业转型再上新台阶,赢取高质量发展的新空

  □付东梅  刘 军

  产业是经济之本,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立足区情实际,坚持在发展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实现了从传统农牧业大区到工业化强区的转变、由偏重工业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为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

  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改革开放的40年既是内蒙古产业规模体量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40年,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40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产业规模体量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动摇,产业规模从小到大、产业实力从弱到强,实现了“蝶变新生”。一是工业实现了由能源产业单一拉动到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体系的跨越提升。2017年,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112.7倍,年均增速12.9%。主要工业产品供给能力名列前茅,煤炭、电力、清洁能源风电装机、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单晶硅产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二是服务业扬帆起航,实现了发展、壮大、繁荣。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150.7倍,年均增长13.7%。金融、文化旅游、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三是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8.7倍,年均增长6%,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6个粮食净调出区之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量占全国1/3以上,牛奶、羊肉产量居全国首位。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40年来,内蒙古产业结构在经济实力提升中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根本性变化。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17年的10.2:39.8:50.0,实现了跨时代的产业大转移,形成了一、二、三产共同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煤炭、火电、化工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中,煤炭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12年的35.9%下降为19.6%,扭转了“一煤独大”的格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增速明显快于工业平均增速,为新常态下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赢取了新空间。二是服务业结构大幅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以传统零售餐饮为主,快速发展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竞相发展的现代格局。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升至2017年的13.7%。2017年,旅游业总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分别达到3440.1亿元和1.2亿人次,分别是2000年的79.5倍和14倍,实现由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高品质消费服务拓展。三是农业发展实现了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0%,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0%,超过全国平均值,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对科技和人力资本的投入等措施,持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低排放生产,重大建设项目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全区自主创新项目增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目前,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建的一批大型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的规模与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新型煤化工领域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五大示范工程的全国首套装置均在我区建设而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点钢铁、有色冶炼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设备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为提升产业整体装备水平奠定了基础。

  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通过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相关产业。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区拥有自治区级及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10个,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78个,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了在区域产业分工中的新优势,成为拉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聚焦关键再发力

  赢取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4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持续不懈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蒙古才能告别传统粗放的发展阶段,逐步呈现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的可持续发展新局面。新时代背景下,要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牢牢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尤其要把握关键,做深做细做好新产业、新动能文章。近年来各地发展实践也表明,新兴产业发展越快、越好的地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产业体系的整体有机性和生产活动的创造性就越强,经济发展就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2017年,我区经济总量和财税收入仍主要依靠传统产业贡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不足5%,远不能支撑经济的规模扩张和供给质量提升。除了传统要素生产率下降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创新、人才、配套政策、资金保障等要素支撑不足。下阶段,需要从要素支撑、政策环境、资金支持等方面夯实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以新产业的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助力产业转型再上新台阶,赢取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明确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当前,通过经济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获得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战略选择。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打开先进生产力发展新空间。但是,我区在对新兴产业市场的反应、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把控和推进力度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目前重大项目三年滚动计划中,新兴产业项目数量仅占8.6%。为此,应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动生产要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移,全面提升行业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一是聚焦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高性能医疗器械、石墨(烯)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加大稀土永磁电机、高铝煤炭资源利用、蒙药制剂等领域成果产业化转化力度,加快建设蒙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国家重要的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呼包鄂为重点,高水平建设 “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推动高生产率行业集聚发展。二是聚焦数字经济,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加快布局人机智能交互、数字化设计、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的重大项目,推进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三是聚焦绿色经济,加快布局生态经济产业链。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等特色生态资源,扩大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等新兴产业供给,促进我区生态经济效益释放。以加快建立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制度为导向,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四是聚焦服务业提质升级,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布局大旅游、大健康、大物流和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项目,高水平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在旅游资源富集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五是聚焦现代能源经济,打造世界级的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基地。

  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当前,我区创新发展动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在全国的位次都比较靠后。2017年,我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82%,居全国第25位;全区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6271件,仅占全国总量的1.5%,居全国第27位;9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没有设立研发机构,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载体严重缺乏,协同创新模式较为单一,支撑产业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亟待加强。针对我区创新驱动的薄弱环节,首先要完善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在出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方面多做文章、做好文章。同时,要加强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服务支撑。

  一是完善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出台具体举措,明确在引导新兴产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细则。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打造“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构建科技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二是加强创新平台支撑。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现代能源经济等重点领域建立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成为引领我区自主创新发展的先行力量。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成为引领我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军力量。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确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性质及市场地位,完善相关服务标准及行为规范。整合各类公共创新载体和资源,建立开放式公共科技服务中心。围绕自治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加快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强化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随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区域竞争从过去的拼产业、拼资本转向拼人才,人力资本成为发展的制高点,什么样的人才决定什么层次的产业、多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于内蒙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目前,我区人力资源配置尚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中,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领域的占到56.7%,战略性新兴产业只占33.7%,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不高,“选、引、育、用”全链条人才生态仍需优化。对于我区而言,关键要在引才、用才,培养技能型人才上下功夫。

  一是实施精准聚焦的引才工程。调整已有人才工程支持范围,聚焦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管理需要,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成果的人才团队。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企业家,扶持奖励其通过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乡等方式创新创业。二是建立灵活开放的柔性用才机制。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园区和企业设立“万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吸引专家来我区开展创新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到市县域挂任科技副职的激励措施,拓展基层借智借力渠道。鼓励用人单位通过薪酬补贴、项目资助等方式灵活使用“候鸟专家”。畅通人才在不同体制间的流动通道,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在身份编制、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三是建设实用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现代能源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的新兴交叉专业建设,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技能集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企业生产对接国际标准。

  加强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支撑,尤其在其起步阶段,更需要制定针对性政策。目前,我国缺少针对新兴产业具体领域的财税、资金专项支持细则,同时,新型监管制度尚未及时建立,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或因新型监管制度滞后而导致恶性竞争、信息泄露等无序发展的乱象。同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等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对传统产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政府各部门协调行动,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因此,需要遵循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构建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在准入标准、资源要素价格、公共交易平台、监管机制、开放协作机制等方面加强政策供给,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是强化既要规范、更要放活的治理理念,对现有准入、产业、财政、土地、环保等方面政策进行全面审查清理,破除制约新经济发展的不合理束缚和“隐性壁垒”。二是建立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建立自治区级、市、旗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能。四是完善新兴产业监管机制。建立对跨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构建线上监管与线下管理协同配合、产品质量与应用安全协同监管的体制。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监管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强化新兴产业发展资本供给。科技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较大,需要大量长期可持续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区相关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手段不多。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

  一是扩大基金规模。建立总规模350亿元的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动设立1500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群,推进基金运作模式市场化。二是统筹自治区级财政专项资金。强化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的补助建设经费支持,对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项目提供贴息资助,对成功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创业风险投资的项目给予补助。三是支持商业银行设立科技型企业服务专营机构。重点向科创企业发展前端延伸金融服务,打造全周期金融服务新模式。四是建设高效稳定的担保、再担保体系。实施金融机构创业创新担保贷款贴息,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给予倾斜性的资金支持。五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设立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储备库,启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培育计划。设立自治区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准备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出彩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出彩
推动产业再升级 赢取发展新空间
注重风险管控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