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潜心钻研 砥砺前行

——记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骏马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春燕
王春燕 王春燕,1983年生,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硕博连读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曾先后就职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莱斯大学(博士后),现为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骏马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成

  初见王春燕,她的形象与人们一贯对高校教授的印象相差甚远。身穿白大褂、精干的短发、面带笑容,这样一张“娃娃脸”,像极了走在校园里的学子。

  王春燕时常对学生们讲“科学探索是非常有魅力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让每一天都做得更好”。正是对科学不懈的钻研精神,让王春燕成了学生们眼中造诣颇高的良师益友。

  不忘初心 勇攀高峰

  1983年出生的王春燕,2001—2005年间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得应用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05—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于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赴美国深造,2011-2013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2016年在美国莱斯大学生物工程系继续博士后的研究,2017年以“骏马计划”引进人才的形式加入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大学是王春燕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里她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甚至是人生导师,很多事情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郑其绪老师在童年忍饥挨饿也要步行十几公里去上学;刘雪暖老师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排队都在看书要把失去的时间弥补回来;本校第一批师生边盖教室边上课,在盐碱地上创造绿荫……”校园里的一个个励志故事,不断激励和感染着初入大学校门的王春燕。

  应用化学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功底要求高,日复一日的专业训练和老师的严格要求,使王春燕深深爱上了化学这门学科。大学时光在王春燕看来总是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就到大三了,她清楚地记得闫子峰老师的话“你们现在学到的还远远不够,你们想知道的更多,想做科研在化学领域探索,还是得读博。”在实验室做毕业设计期间,王春燕制备Ni-Mo-P催化剂,改变已有配方,无意间得到了性能更好的催化剂,这无疑是对她莫大的鼓励。出于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王春燕选择了继续深造。

  2005年,王春燕如愿进入了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深造。“如果说大学给我开了一扇窗的话,研究院就为我打开了科学殿堂的大门。”在中科院,王春燕常常听到师兄师姐们边走路边兴奋地讨论着他们看到的最新研究论文或是他们正在进行的实验;常常看到周末节假日实验室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常常感受到各实验室齐心协力,发挥本专业优势,共同攻克科研难题的合作精神。浓郁的学术氛围、严谨的科研精神、老师同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时刻都在感染着王春燕。

  “我的导师思维敏锐,洞察力强,常常教导我要创新、要钻研、要自主学习。导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还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在导师的引荐下,我结识了很多只有在新闻报道里才能看到的科学家。他们当中,有的人年逾古稀,却每天都坚持工作到深夜;有的人甚至把家搬到了实验室……”前辈们在学术上的成就让王春燕羡慕不已,而他们执着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更时刻鞭策着王春燕不断前行。

  博士毕业后,王春燕赴美国做博士后,这让她的视野更加开阔。“去美国后,我有机会和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共事,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刨根问底的精神让我汗颜,我也认识到国内学生在各方面的差距。”在王春燕看来,“打铁还得自身硬”,她更加努力钻研,力争缩小各方面差距,先后参与了碳纳米管的手性分离、核酸辅助的碳纳米管选择性激发、核酸热力学参数表征、核酸折叠、单碱基检测等课题。

  春风化雨 为人师表 

  “回国前,国外的合作导师曾多次建议我留在美国,我始终认为还是得回国。科学无国界,科研人员是有国别的,祖国更让我们这些异地学子有归属感。”2017年归国后,王春燕以“骏马计划”引进人才的形式加入到内蒙古大学,成为该校化学化工学院一名博士生导师,负责创建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核酸纳米组装、核酸生物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对王春燕来说也是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对于这样的转变,王春燕坦言:“现在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更繁杂,更琐碎。以前自己做实验,设计好了就可以去做了,完全按照自己的进度来。但是,当老师需要把自己怎么想的一步步解释清楚,一遍遍重复,整个过程时间就会长很多。我每天尽量保证和每个学生都聊一会儿,他们有什么问题,实验的或者生活的,或者是文献哪里没有看懂,我都会帮他们解答。”

  “这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一定要带好,这个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虽然做不到无微不至,也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我尽可能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答疑解惑的时候,能给予回应,能给予鼓励。学生们都是二十多岁,大好年华,我希望他们把时间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对于自己的第一届学生,王春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王春燕对待学生很有耐心,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做实验。从试剂取量、实验动作的示范到仪器使用,她都会在做实验时进行指导。除此之外,她还会在周六日安排组会,让学生们讨论实验数据以及各自看的文献。

  “我们的老师知识面广博而且做人很低调,好多事情我们都是通过别人才知道的。除了专业领域,她对别的领域也特别了解。老师平时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她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研究生姚宛岚谈到王春燕时,脸上写满了崇敬和骄傲。

  研究生史云乔眼中的王春燕是一个做事效率高,雷厉风行但又不失温柔的“女生”。“老师性格特别好,平时对我们很和蔼。事事躬亲,什么事都会自己去做。我们也是刚开始做实验,又是新方向,老师对我们的指导特别细微,一点一点带着我们一块做,很开心。”在他看来,王春燕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问题、做实验,彼此之间不仅是师生也是朋友。

  不负时光 继续前行

  对于未来,王春燕希望在核酸纳米组装、核酸热力学、结构设计和癌症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能够有新的突破,尽快搭建好并完善实验室平台。“虽然现在医疗条件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但是我们现在能治愈的病其实很少,癌症如果可以更早的发现其实是可以治愈的或者是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王春燕想找到一种早期就可以诊断癌症的方法,能在体检的时候就通过指标的高低,判断出癌症的发病部位和早期基本情况。

  癌症早期检测是一个世界性的待突破难题,面对这个难题,王春燕说:“科学探索不能预测结果,要在一遍遍的尝试中得出结论。只要勤于思考,发现的几率总是更大些,总会越来越接近最佳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化学与生物的交叉学科,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等待着科研工作者去探索。”

  除了科学研究,作为师者的王春燕对学子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毕业的时候是训练有素的毕业生,经过最基本和系统的科学训练,能够对科学有一点自己的思路和创新性想法,这些是一个合格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达到学校的毕业标准是最低的要求,但是我希望他们能超出最低要求,做得更好,在社会上竞争力更大一些。我希望学生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想敢做。”王春燕希望通过自己的指导和引导,能让学生们在走上社会之后,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大有作为。

  “回国以来的这段时间,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领导都给予我非常多的关怀,学校对我更是关怀备至,从入职到科研经费落实再到实验室建设,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保障。”目前在校内,王春燕主要从事教学、科研两方面的工作,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王春燕坚信实践出真知,只要从实践出发,尊重科学规律,忠于实验结果,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有新的发现。“科研成果的数量不在多,但一定要在质量上跟上国际前沿。搞科研不是为了拿到荣誉、获得头衔,更重要的是能让国内外同行通过自身研究成果认识自己。”王春燕希望中国的学者能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成果,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骏马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春燕
~~~——记内蒙古师范大学伊博乐博士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纪念与回忆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特刊
   第09版:教育
   第10版:观察·阿拉善
   第11版:观察·兴安
   第12版:观察·乌海
潜心钻研 砥砺前行
情系母校 真情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