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在哪里 舞台就在哪里

演出中,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2018年12月14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创排的大型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演出。本报记者 王磊 摄
2018年1月21日,自治区为全区75支乌兰牧骑配发演出大巴。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2018年9月23日,内蒙古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国际乌兰牧骑下属小分队——“大学生军旅乌兰牧骑小分队”成立。本报记者 王磊 摄
2018年4月13日,呼和浩特市直属乌兰牧骑正式恢复,乌兰牧骑的红色旗帜高高飘扬。本报记者 王磊 摄
2018年5月31日,内蒙古艺术学院成立内蒙古地区首支大学生乌兰牧骑。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演出前化妆。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2018年3月9日,来自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为同学们展示蒙古族传统乐器火不思和马头琴。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呼和浩特南门外小学“小小乌兰牧骑”的队员在排练节目。本报记者 于涛 摄
2018年3月28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赴武川革命老区哈拉合少乡庙沟村开展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慰问演出。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60年来,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人民群众,被誉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进入新时代,乌兰牧骑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新的气质,活跃在草原上。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为新时代乌兰牧骑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是乌兰牧骑继续前进、开拓奋进的指路明灯。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一年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精心规划,对乌兰牧骑的发展进行全方位部署,密集出台高含金量政策。制定《2018年乌兰牧骑工作方案》;建立东、中、西部培训基地,培训乌兰牧骑队长以及音乐、舞蹈编创人员、骨干人员1300多人次;推动组建民间、行业、高校、企业乌兰牧骑;建设“网上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深刻揭示了文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人民中间去,这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一脉相承的基因。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感召下,内蒙古乌兰牧骑队员们走到生产实践中,自觉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身沉下去,情融进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

  各级乌兰牧骑2018年开展惠民演出、巡演和慰问演出近9000场,保持乌兰牧骑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本色不变。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 基层综合服务活动,采取“乌兰牧骑+”的方式,从自治区到盟市、旗县,整合农牧林水、科教文卫等部门,组建247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开展综合服务3000余场次,服务群众60余万人,在为农牧民献歌献舞的同时,提供理论宣讲、政策咨询、科技普及、医疗保健等综合服务,在群众中建设“不走的乌兰牧骑”。

  随着时代的变迁,乌兰牧骑不再是纯粹的马车上的文艺轻骑兵,但扎根农牧民的精神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同他们的先辈一样,秉持着光辉的理想,激情燃烧,在鲜艳的红旗下高歌,“迎着灿烂的朝霞,踏遍草原边疆,不怕千难万险,不怕山高水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收藏
   第08版:公益广告
人民在哪里 舞台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