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像含了一口甜草苗

孙四毛在流转的耕地上忙着为玉米秸秆打捆。
  □文/图  本报记者  马艳军

  春节越来越近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棚松营村农民孙四毛还没顾上置办年货,仍在地里忙着粉碎玉米秸秆。

  他边干边和记者聊着天:“改革开放40年了,现在的日子每天都象过年,不用准备太多,啥时去买都有。”对比过去的日子,他很感慨:童年时期正是生产队那会儿,他们一家六口人全靠父母挣工分,一年下来能分红36块5,这个收入跟村里其他人家相比已经不算少了。有了这36块5,家里的柴米油盐就有指望了。他还记得,花1毛钱就能在村供销社买8块水果糖,花2分钱就能买1个焙子,但父母没钱给他们买。他和姊妹们穿的裤子全是补丁摞补丁。1981年棚松营村实行“包产到户”,家里收入提高了一些,但经济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父母供孩子上学还很困难。初中没念完,孙四毛不得不辍学务农。

  1985年,自治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孙四毛一下子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和前景。

  从那以后,除了种地,不论春夏秋冬,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棚松营村和呼市市区的土路上,把在乡下收购的家禽、活猪宰杀后卖到城里的农贸市场。他甚至还背着十几条麻袋坐火车去银川批发韭菜,回到呼市后再以零售价卖给市民。此后,他还陆陆续续干过木匠、养过奶牛、卖过饲料、开过货车,哪个挣钱干哪个。

  孙四毛刚结婚时,住的是一间半的草坯房,屋里除了一个红彤彤的躺柜外,什么都没有。现在,孩子在城里上班,孙四毛夫妇也住上了6间砖混结构的大房子,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一日三餐不重样,出门办事坐轿车。

  2017年,孙四毛看到自治区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牧区土地草原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他抓住机遇,在本村和邻村进行土地承包,共流转1000亩耕地,同年年底收入达到23万元。

  2018年,孙四毛参加了呼和浩特市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班,完成了全部课程,获得了结业证书,开始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列迈进。从培训班出来,孙四毛就投资44万元,购买了两台拖拉机和1台秸秆饲料打捆机。因为他看中了一个商机:地里有许多秸秆,把它们破碎打捆,然后卖给畜牧养殖企业,又是一笔收入。“现在挣钱的方法很多,只要肯想肯干,好日子就像含了一口甜草苗,甜蜜的不行。”孙四毛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内蒙古公安
   第09版:要闻
   第10版:经济涮锅
   第11版:小康图景
   第12版:科技
喀喇沁旗打造扶贫样本:一只鸭 一个产业
​盆栽蔬菜成为首府种植新时尚
郑老汉 住房“三级跳”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居全国领先水平
幸福像含了一口甜草苗
◎消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