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我们的蔬菜在北京卖火啦!”

  □本报记者  赵弘  巴依斯古楞

  1月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天寒草枯湖结冰,但多伦诺尔镇合作社的大棚里却花团锦簇、生机勃勃,红的柿子、绿的黄瓜、紫的茄子、辣嘴巴的尖椒让人垂涎欲滴。这些喜人植物不仅是冬日里一抹亮色,更是带动多伦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北村村民潘淑琴是第一批通过“这抹亮色”脱贫的村民。2015年以前,潘淑琴一直靠种两亩大田维持生计。加入合作社后,潘淑琴在蔬菜大棚打工,每天能拿到100块钱的工资。随着蔬菜一路畅销,每年打工工资加上合作社分红、菜价分红和菜地租金,潘淑琴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一年就成功脱贫。

  潘淑琴所在的北村与南村、双井子村、新仓村是多伦诺尔镇4个最典型的城中蔬菜村,家家户户靠“单打独斗”发展大田蔬菜种植,但村民们的腰包始终没有鼓起来。

  找对“穷根”,明确靶向。4个村的贫困户有11户23人,如何为这4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破题?发展蔬菜产业是这4个村的共同点,但“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能不能让4个村的蔬菜产业连成线、铺成面呢?2018年3月,“抱团发展”的思路在多伦诺尔镇党委最终成型。组建非建制联合党委,将4个村的4个合作社纳入其中,以“联合党委+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党企联建模式,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

  “我们‘抱团发展’的框架是党组织建在蔬菜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中,以村级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小组为骨干,实施以‘联合党委+支部+党员+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创业工程,动员和引导党员、能人投身蔬菜产业,创办示范基地,带动农户致富。”多伦诺尔镇党委副书记于海军说,“‘抱团发展’的目的就是把有限的、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从蔬菜种植、规模经营、品牌打造、质量保障四个方面发展我镇的绿色蔬菜产业。”

  非建制联合党委中的北村是发展绿色蔬菜产业比较早的村子,也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典型村,南村、双井子村和新仓村在北村的辐射带动下,去年3月至今,不仅蔬菜产业有了发展,贫困村民也看到了脱贫希望。

  贫困户詹树梅是双井子村村民,自从丈夫得病后,家庭收入直线下降。前不久,她来到合作社当了一名采摘工。1月16日,穿梭在大棚里的詹树梅大妈,有了固定收入后,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我家老伴儿有病,身边儿离不开人,在这儿干点活儿挺好的,离家近,每月还有3000块钱的收入。”

  北村村民张义萍曾经也是因病致贫户,现在则是一名有固定收入的合作社员工,如今张义萍已经稳定脱贫。她说,联合党委不仅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而且给了她生活的勇气。

  在“联合党委+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党企联建模式中,多伦县德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属于模式中的“平台公司”。作为绿色农业的推手,这个平台公司从蔬菜品种的选择、田间技术指导及监控、产品包装、销售、运输到售后追踪,全过程指导服务菜农。同时,按照“自愿加入、自我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鼓励农户积极加入到蔬菜专业合作社中来,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桥梁纽带,搭建帮扶平台。

  截至1月中旬,多伦诺尔镇非建制联合党委组建已经快一年了,“抱团发展”成效显著。“我们的蔬菜在北京卖火啦!每天从合作社发往那里的新鲜蔬菜达3000多斤,销售后劲儿十足。”于海军很兴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
~~~
~~~◎王玉红(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仓村第一书记)
~~~
~~~◎讲述者: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西库伦图村张贵河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脱贫攻坚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公告
   第08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9版:读图
   第10版:悦读
   第11版:文摘
   第12版:公益广告
“我们的蔬菜在北京卖火啦!”
凝聚脱贫攻坚 “民心红利”
啃下这块“硬骨头”
耳朵听,还要眼睛看
【集萃】
望着这些“摇钱树”,心里甭提多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