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国元年 春联新味

  “万年有道,四海同春”“福同春满,学与时新”“中华全盛日,世界大同春”,这些出现在民国元年的春联,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春联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又称“春贴”“门对”或“对联”,是中华民族过春节的重要标志。“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按照各地习俗,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只需在过年前即可。然而,贴春联的场合和风俗还是很讲究的。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用来贴于猪舍、鸡(鸭)舍处,而“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则贴于厨灶处。遇到有丧事的人家,第1年贴白色春联,第2年贴绿色春联,第3年贴黄色春联,内容如“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等,民间称之为“孝联”,用以寄托家人的哀思,只有到了第4年的春节时才恢复用红色春联。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可见春联起源于桃符,最初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由此演化成春联。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笔者有幸收藏了一本民国元年的线装本春联图书,它长18厘米,高11.8厘米,共38页。该书封面中央为3个红色行楷繁体字“新春联”,右侧印有“增补各种春联具备”“每册定价半毫”字样,左下侧标有文字“会城大新街文明印书局出版”。

  翻开首页,序言部分占满一页,开头为“民国成立,颁用阳历。诸凡陋俗,应随以转……”落款为“中华民国元年,李春华谨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除以行业分类,罗列了不同的春联供选用外,还在后半部分添出了“增补各种新春联”。

  当代人们一定很好奇,第一副春联是怎么出现的。相传,五代时的后蜀国君孟昶喜欢标新立异。公元964年除夕,他突发奇想,让手下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了这样两句话作为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也就是说,“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两句话的头尾嵌入了“新春”二字,中间则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这被认为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从宋代开始,桃符从原来的桃木板逐渐被纸张替代,民间称为“春贴纸”。到了明朝,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得以盛行,据说与喜欢热闹的明太祖朱元璋不无关系。有一年除夕,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巡视,发现有一户没有贴春联,询问得知户主是一位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因过年特忙,还没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当即命人取来笔墨,写下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被争相传颂。

  (据《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拼搏奋斗新时代
   第06版:拼搏奋斗新时代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地方·旗县
   第10版:悦读
   第11版:文摘
   第12版:观察·兴安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探源〗
古人春节流行“飞帖”拜年
民国元年 春联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