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执礼教授(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很多病人发现手足四肢末梢出现麻痹、疼痛,往往会以为是腰椎或脊椎出现问题,看遍了骨科、内科、神经科,最后才发现原来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人常常会有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有蚂蚁在身上爬行、被针刺的感觉)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感觉消失、对冷热痛或损伤性刺激毫无知觉,但有些病人皮肤完好无损,仍会感觉某处皮肤或肢体异常剧痛,似火烧、火烤、刀割,痛苦万分。如果糖尿病人出现以上症状需要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糖尿病人高血糖毒性和高渗性长期持续损害机体神经细胞所致,多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甚至可波及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一般以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较为常见,发病较缓慢,初起可无症状,突出表现为两下肢麻木,伴有针刺样及烧灼样疼痛。有的病人不仅白天疼痛,夜间也会疼痛,并且症状会加重,这是因为人在夜间睡觉时,副交感神经比较兴奋,下肢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血管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下肢血管平滑肌痉挛。大多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表现是下肢比上肢重,其中麻木为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有的患者可有自发性疼痛、闪电痛或刀割样痛。糖尿病神经病变还会影响病人睡眠和情绪,规律性疼痛让病人难以入睡,长期睡眠障碍又会极度影响日常生活,病人常觉得困倦和乏力,继而精神恍惚,严重的还会出现失望、烦躁、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疼痛还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间接导致远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增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很关键。如果在症状早期就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延缓症状的进展。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了四肢远端麻木、疼痛等症状应尽早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断并及早开始治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糖尿病,使血糖达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若早期能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lC)控制在6.5%以下,5年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率可降低69%。当然,将影响神经细胞代谢的其他危险因素排除也很重要,若长期能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也有利于延缓、阻断和避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在治疗上要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性保护胰岛细胞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避免高血糖毒性及脂毒性对全身大小血管及神经的损害。予以扩张血管的药物改善全身组织及胰岛的微循环,增强机体组织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足量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并使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胰岛B细胞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
典型病例:患者贾某,男,61岁,糖尿病史10年,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至20mmol/L,同时伴有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160/90mmHg)等病症。患者两个月前出现下肢麻木、疼痛,并出现间歇性跛行(自述步行走路一次超过100米就感觉下肢疼痛难忍,只能被迫停下,休息半小时后再继续行走)。患者在院外采取多种治疗方法无效后来我院治疗。入院后,对其进行糖尿病相关系统检查,糖耐量试验显示空腹血糖6.9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42mmol/L,患者除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并发症外,还发现他的足末端皮肤温度降低,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早期。我院根据该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系列检测结果,制定出符合其本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采取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改善胰岛及全身组织的微循环,修复其已受损伤的神经细胞,同时采取相关措施,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住院3周左右,平均血糖控制在5.7mmol/L,血压控制在110/70mmHg,下肢麻木、疼痛基本消失,已能自己步行走路1公里以上,且无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