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法有道贵天真

连辑题字“艺无止境”
吴东威草书“好学为福也,犹飞鸿之羽翼也”
吴东威行书“以铜为镜”
  □连辑

  吴东威先生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呼和浩特市第五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杏坛执教三十多年,桃李遍布。东威爱好十分广泛,尤以书法为最。他浸淫书法几十年,书法诸体兼善,尤以行草和榜书为精。行草主要取法二王一路,同时徜徉在晋、宋、元、明、清之间,互为参照,融会贯通。这使得他的书法深入正途,已达佳境。

  东威和我是发小,相交几十年,了解不可谓不深。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记得在“文革”中后期,我经常去他家,他母亲会以《长恨歌》《琵琶行》等考查我的中文水平。我不会的,他会吟诵几句,告诉我其中的含义。我就想,东威有这样一个有学问的母亲,该是怎样的幸事。

  东威从小多才多艺,能文能武。读书的时候,他的短跑成绩在班级、年级和学校都属上乘,还曾以成绩优异被抽调地区体校接受专业训练,可见天赋、素质之高,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而且是高中语文教师。他入职呼和浩特市五中,不是凭关系,而是要考试的,一篇贾谊《过秦论》的讲述,征服了所有的考官。教书几十年,他除了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勤勉教书育人之外,用大量的业余时间集中研习书法,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终成正果。我自己也是中学老师出身,先做美术老师,后做高中语文老师。我也一直以书画为伴,深知当老师的责任,深知学书法的艰辛。看到东威有今天的书法成就,感同身受且倍觉欣慰。

  书法是中国文字艺术化的产物,文字则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研究书法,终究离不开循入文化堂奥,探究书法真谛。只有对文化理解得深入,才能对书法理解得深入。真正研习书法的人,一定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长期的涉猎。可以说,研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长期认识的过程,长期领悟的过程,长期训练的过程。

  首先,研习书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书法与文化血脉相连,就字论字,就字写字,绝非书法之道。指望仅凭一时兴趣,临时磨枪,现学现卖,或者寻求捷径,偷工减料,或者仅凭一些技法讨巧,就想把书法真谛搞透,是不现实的。书法的研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基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社会认知等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过程。这些看似和书法无关,其实正是古人讲的“字外功夫”。没有这些综合功夫,我们大概对“字”也不会有更本质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在东威长达40年的书法生涯中,披览群书,阅历丰富,形成了自己应有的文化积淀、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在丰盈“人学”的过程中,也逐渐对应地丰富了他的“书学”,形成了他对书法成熟的看法、稳定的风格和特点。不管是篆隶还是行草,东威的书法每个字都笔笔不苟,交代得很清楚,不含糊其辞,这和他作为老师所受到的严谨治学的训练是高度一致的。同时,作为老师,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点的准确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平时就要养成寻踪觅迹、探本溯源的学习、思考习惯,不能一知半解,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仅以杯水之力授学,而应备桶水之功育人。这就要求老师博通坟典,淹贯古今,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此职业习惯形成后,必然对个人的书学研究大有裨益。东威的创作是建立在熟知书法历史、熟读书法理论基础之上的。比如,唐代孙过庭主张,练书法“草要兼真”“傍通二篆,俯贯八分”。东威就是这样,他主攻行草,但广泛涉猎其他书体,兼收并蓄,丰富了行草书法的内涵。从东威的行草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篆籀的圆润丰度、隶书的方正骨感和真书的庄严气象。这就使得他的行草面貌刚柔相济,推陈出新,耐人寻味。这是他长期经验积累、文化积累和专业积累的结果。

  第二,研习书法是一个长期认识的过程。韩愈讲“行成于思”。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就是艺术造诣的高度最终取决于艺术家对艺术认识的程度,具体到书法也是这样。如果认识上受局限,书法技法一定会遇到天花板。只有认识水平提升了,书法水平才会真正提升,书法水平的提升过程实际上是对书法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唐代张旭就讲过,就习书而言,可以“师古人”,但更核心的是“自求之”,特别是要“自悟”。这就突破了书法的技法层面,上升到了书法的认识层面。这个“自悟”就是见解和观点,就是由“器”而“道”。真正领悟书法之道的人才真正看得懂书法何者为优,何者为劣,何者为美,何者为丑。当代许多习书者,无论是“袭古”还是“创今”,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写字论写字,缺乏自己的见解、观点,因而缺乏洞察力、辨别力,因而就容易盲从,容易走弯路。明代书法家王铎说:“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入帖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入帖难,但是和出帖相比,入帖又显得容易。因为入帖毕竟有帖作范本,而出帖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眼界和格局的提高过程,是逐渐形成自己书法见解、观点和主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充满困难的,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经历的,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坦途可走。不少书法家在前行中掉队了,不是因为技法落后了,而是因为认识落后了。东威是勤于临帖的,又是敢于出帖的。经过多年的探索,他对书法的认识早已超出“形质”之上。正如他自己所言:“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用这样的认识高度去观照笔法、技巧之类,自然会得心应手。

  第三,研习书法是一个长期领悟的过程。书法是一种高度主观的艺术样式。一般认为,学习书法主要是学习古人的经典。这是对的。但与此同时,不应忽视向自然学习的观点。唐代画家张璪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中的“造化”,讲的是“自然”和“客观”,“心源”则是讲人的主观感悟。我们学习书法,学古人没有错,但要知道古人学书法首先是学自然的。从中国文字的形成看,现有文字80%以上是象形字和形声字。这里“形”是基础,而字“形”就来源于自然之形。文字创造是如此,书法创作自然如此。所以,古人写书法要观察“奔雷坠石”“露珠下垂”“泉水灌注”“朗朗众星”等等,从自然之象中感悟书法的造型、笔法、线条、墨色、行气、篇章、布局等等。可见,“师造化”是“得心源”的前提。所以,我们学书法,既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既要上溯过程,又要回到原点,既要用眼观察,更要用心领悟。

  对于书法的领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领悟也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领悟自然,二是领悟古人,二者缺一不可。领悟自然,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也许一个偶然的现象就可以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传说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造了“飞白”的笔法,起因是蔡邕偶然看到鸿都门外的工匠用扫帚蘸白粉刷墙,笔画有实有虚,参差不齐。他受此启发,急返家中尝试用这种笔法入书,遂有“飞白”。蔡邕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字不仅用手,更多的是用心去领悟,从自然、生活中去领悟。有了这种领悟,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善如流。领悟古人,不是要懂得古人怎么写字,而是要走到“字”的背后,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领悟古人笔力千钧的专注精神、日书万字的勤奋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书外功夫的博闻精神、尊崇传统的敬畏精神、开宗立派的创新精神、由器而道的哲学精神、不图名利的人文精神,等等。于书法而言,这些精神是更为本质的宏旨要义。只习惯于动手临摹、创作,而不做长期的思考、探索,是很难问其机括的。东威在书法上成果日丰与他对书法的领悟日深有很大关系。东威的勤奋自不待言,关键是他越来越想从“字”的背后,寻找到古人的精神。黄庭坚说过:“凡书要拙多于巧。”怎么理解书法的拙与巧?这还要从人的精神层面入手。把字写拙,就像做人一样,不圆滑,不造作,不显摆,不轻浮。有了这种领悟,写字就不油滑,不虚薄。东威的字正是如此,拙而不巧,满纸质朴之美。有品味的字,不主要靠笔法,更重要的是靠悟性。

  第四,研习书法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所谓长期训练,就是无论“道”的层面,还是“艺术”的层面,最终要落实到技法的层面,没有熟练而高超的技法,再好的意图和见解也很难实现。技法不过关,艺术的表现力就弱;艺术表现力弱,艺术主张就不能完整充分地表达,书法的水平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基本功的训练是一个长期不断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法的基本功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书法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比如,书法分不同书体,真草隶篆行等。每一种书体又有体势的细分。如楷书有魏碑,有唐楷;唐楷又分颜体、柳体、欧体等;从造型上看楷书,有大楷,有小楷,有榜书,有微书等等。书法还要讲造型、笔法、篇章、墨色等等。这些都应当在基本功的训练之列。如果没有长期的训练,不熟练掌握多种书写技法,想在有限的时间、尺幅内像王羲之说的那样,“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是根本做不到的。从东威的书法中可以看出,他今日的造诣是昔日勤学苦练的结果,既注重训练结体,也注重训练笔法,既注重训练用墨,也注重训练布局,既注重训练行草,也注重训练篆隶,特别是在多种字体都有涉猎的前提下,重点在行草上做深度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形成有自己特点的行草面貌。我看他的行草笔墨饱满,线条扎实,方圆结合,刚柔相济,从容不迫,线条萦带使转清晰,落笔落墨肯定。观赏东威的字,觉得有功力,有内涵,有文人气韵。

  作为资深教师,东威一方面非常注重自身的学养积累,注重使其书法作品更具文化气质、学术禀赋和艺术修养,更富有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他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在当地传播书法教学,这都是我所钦佩的。真心希望他能把他的学术真知、艺术经验广为传布,带动社会上有同样爱好和兴趣的人共同走入书法的圣殿。

  祝福东威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再攀高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国风光
   第06版:文艺评论
   第07版:文化
   第08版:彩虹
书法有道贵天真
草原上飘动的红色旗帜(组诗)
冬天,我用文字温暖人间(二章)
石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