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饺子的进化史

  北方人钟情饺子,无论什么节日都能跟饺子沾上边,无论什么食材都能包进饺子皮。南方人对饺子同样爱得深沉——成都香辣可口的钟水饺,广东味道鲜美的虾饺,还有苏浙一带过年必吃的蛋饺……那么,南北通吃的饺子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饺子的发明者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到现在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当时张仲景辞官回家,正赶上寒冬腊月,很多穷人耳朵被冻伤。张仲景就叫徒弟在当时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给冻伤的穷人煮祛寒娇耳汤治病。据说就是用面皮包上药材和肉,折成娇耳状后放到开水里煮熟,每个病人盛一碗汤,加两个娇耳,人们吃后不但治好了冻耳,还抵御了风寒。故事倒是挺有意思,但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如果你查阅资料,会发现关于饺子有很多叫法,上边说的“娇耳”就是其中一种,“扁食”“粉角”“角子”“牢丸”也都是它的不同叫法。

  其中“牢丸”的叫法出现在西晋文学家束皙的《饼赋》中:“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古人用在祭礼上的牛羊豕三牲被称为“牢”,所以有学者认为,牢丸可能就是以面皮裹住肉馅的圆形食物,类似今天的饺子,也有学者认为它更像现在南方人钟爱的肉馅儿汤圆。

  如果说牢丸和饺子的亲缘关系还有点远的话,可能馄饨更像它的亲兄弟——它们都是将面粉制作成面皮,包上肉馅儿,煮熟了吃。只不过馄饨没有七窍,古人便给它起名“浑沌”,后来根据中国造字规则,才写成了“馄饨”。直到唐朝,馄饨和饺子才正式分了家。

  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不少点心实物,在这些面食中就有饺子。它们的外皮质地为小麦面,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中宽1.5厘米,和我们今天吃到的饺子已经没什么差别了。经研究,判断这两个饺子的加工年代可能在1300年前后,它们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实物饺子,而且饺子的形状也明显与无七窍的馄饨区分开来了。

  到了宋朝,饺子有了跟现在最像的名字——“角子”,这也成了“饺子”这个词的词源。北宋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忆汴京的繁盛,就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还有“驼峰角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期间仍可见到。饺子传入蒙古也发生在宋朝,后来它又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传到了世界各地。

  过年吃饺子是从明朝开始的。据《酌中志》记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到了清朝,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前(现23点)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作水饺。”由此,“饺子”这个名字便正式定了下来。(据《解放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文摘
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饺子的进化史
老北京与“猪”有关的地名
运动鞋不能一穿到底
〖百科〗
修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