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执礼教授(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约有15%的糖尿病人会出现足部病变,包括感染、溃疡和坏疽,有的病人可能面临截趾、截足或截肢的严重后果。糖尿病足会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糖尿病足部溃疡多发于糖尿病起病10年后,如果病程超过20年,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可达50%以上。糖尿病足通常与3种因素有关:神经病变、微循环障碍、抗感染能力下降。在此基础上,外力的作用使足部发生变形、受损,最终出现溃疡和感染。
神经病变。发生在糖尿病足病变早期,是糖尿病足溃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足部的内附肌无力,形成典型的弓形足,跖骨和足跟下的脂肪垫萎缩,局部压力增加。糖尿病足部溃疡90%发生于受压最大的部位。感觉神经病变表现为触觉、痛觉和温觉等保护性功能减弱,特别是无痛性神经病变是引起溃疡最重要的原因。由于神经病变时病人对损伤的感知能力下将,常常有病不知道,直到最后去医院就诊时病情已恶化。还有交感神经病变造成血管舒缩功能改变,动静脉血管短路,组织灌注率降低,在足部表现为汗腺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皮肤干燥和皲裂等。
循环障碍。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结果,是导致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糖尿病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动脉管腔狭窄并易形成血栓,微循环中血流减少,在股深动脉远侧段与膝周围动脉间,形成侧枝循环的代谢功能减弱,是动脉硬化的致病因素。病人表现出肢体缺血的临床症状,如间歇性跛行、足下垂时的紫红、足部常发凉等,感觉疼痛,症状逐渐发展为严重的疼痛和静息痛、皮肤薄而亮,很容易受到损伤,可能伴有毛发稀疏、指甲增厚。循环障碍导致足部的血流减少,限制了用于正常维持组织生存、修补的氧和养料的输送。
抗感染能力降低。糖尿病人免疫能力下降,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往往加重感染的程度。大多数时候感染不易被发现,常常没有发热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发热和高血糖,常提示感染较为严重。另外,足部变形,诸如槌状指、足趾和跖骨紊乱在糖尿病人群中特别显著。神经病变使鸡眼、胼胝、水泡和溃疡的患病概率增加,使足弓塌陷和变宽,如不采取措施将导致严重感染。
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配合,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相配合。糖尿病足的治疗有很强的专业性,尤其体现在足部病变的处理上。同时,良好的血糖控制及合理的营养对治疗也必不可少。我院在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的基础上,采用内科和外科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感染和支持疗法并用,在控制病人高血糖和其他危险病理因素的同时,采用特殊的药物,可使糖尿病足患者破溃的创面减少炎性渗出,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最终使创面得以愈合。
典型病例:于某某,女,58岁,多饮、多尿24年,右足第5趾坏死1个月,足底化脓、发热5天,此前就诊北京某三甲医院建议截肢治疗。入院时病情危重,体温39℃,查随机血糖20.8mmol/L、白蛋白33g/L、血钠129.4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8mmol/L,血白细胞31.7×10.9/L,中性粒细胞89.6%,糖化血红蛋白8.3%;尿酮体+++、尿蛋白++;血管彩超提示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神经电生理提示下肢感觉、运动神经重度损害;甲皱微循环提示微循环异常。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右足混合性坏疽4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败血症、贫血、低钠、低白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和有关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及微循环的多种药物综合系统治疗,第3天酮症酸中毒、低钠血症得到纠正;第2周体温正常,白蛋白恢复正常,血白细胞6.8×10/L,中性粒细胞74%;4个月后右足踝痊愈,贫血好转,胰岛B细胞逐渐恢复,胰岛素用量逐步减少,由每日70单位减至出院时的19单位,空腹血糖4.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同时手足麻凉也得到改善。出院后第4周能外出步行,病人从死亡线上解脱出来,也免除了截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