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学岂能只游不学?

  □王琦

  今年寒假,除了按照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报各种课外班之外,不少家长将目光投向了寒假研学游、冬令营等旅游产品,海外游学成为寒假游的新风尚。然而在追捧背后,一些游学产品有“游”无“学”、价格较高、内容注水等情况也让游学市场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而在当前教育不断国际化的趋势下,跨文化体验式教育逐渐盛行,游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不仅是在践行传统文化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说法,同时还能了解国外风土人情和教育情况,拓宽中小学生视野。从这个角度而言,游学是对当前教育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有助于丰富学生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放眼世界,美国有“童子军”活动,让孩子体验野外生存;日本中小学设有特别活动课程,组织学生校外旅行。旅游作为手段和载体,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不少机构在逐利冲动的驱使下,让游学活动变了味儿。比如说,“学”与“游”的功能错位,一些研学游产品明显“游”大于“学”,部分教育机构打着游学的幌子,组织学生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到不同国家的知名学校体验感受,成为传统旅游的变体;再比如说,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属性错位,一些冬令营、语言培训甚至是国外知名大学体验课程的研学游项目,天价收费已经偏离正常水平,俨然把学生当成了“摇钱树”。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可能异化游学的真正目的,空留下旅游之名,而缺少教育之实。

  海外游学不单单是旅游产品,还属于教育产品。所以,游学更应该注重深度的“学”,而非走马观花的“游”。除了需要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性标准,还需建立科学的游学评价体系,提高游学机构准入门槛,健全反馈机制,严格规范监督,确保家长和学生的消费权益,真正做到游出去、学回来。当然,市场因素的不断优化与调节,也离不来广大学生家长的客观认识与理性选择。量力而行对待游学,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古人说,“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让游学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让孩子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获得更好提升, 这才是游学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其成效才更值得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评论
   第07版:先锋
   第08版:收藏
非遗“活”起来更要“火”起来
多些“无声的联系”
游学岂能只游不学?
辣语
“应付”
迈入奋斗的春天
别为“面子”伤“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