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在外求学的几个大学生党员,又按时将季度思想汇报发到了村党总支书记甘秀金的邮箱里。看着一篇篇思想汇报,甘秀金对他们近期以来的思想动态有了一定了解。
从去年开始,万亩滩村外出求学的大学生党员每季度都要向村党总支递交一份书面思想汇报。“通过思想汇报,村党组织可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在增强他们自身党性意识的同时,也便于村党总支规范管理长期不在村中居住的流动党员。”甘秀金说。
去年以来,万亩滩村党总支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破解农区流动党员“流向难掌握、学习难开展、党员难管理、作用难发挥”问题,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确保流动党员“离家不离组织”。
万亩滩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1名。近年来,村党总支以特色种植、肉羊养殖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与此同时,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基础上,村党总支认真研究探索农区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将外出大学生中的党员、发展对象和其他流动党员积极纳入支部管理,使他们也能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我们村有38名流动党员,大部分在乌海市周边地区打工,还有一部分在外求学。我们要求在外生活、学习、工作的党员每季度至少向党组织递交一份思想汇报,并按照‘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学习,在微信群里发送学习照片和视频。这样时刻告诉他们‘组织并没有忘记他们,遇到问题找组织’。”甘秀金说。她告诉记者,村党组织还会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走访,跟踪了解外出党员家属思想及生产、生活等情况,为流动党员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提供就医、上学等方面的帮助,使其在外安心学习工作。
万亩滩村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只是乌海市确保流动党员“不失联”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乌海市结合地区流动党员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构建一本流动台账、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发放一本流动证书、建立一个联络制度、召开一次沟通大会”的流动党员管理“五个一”工作机制,通过动态管理、强化联络、构建平台,不断规范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提高流动党员的党性意识,使流动党员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据乌海市党员管理中心主任郭强介绍,在日常工作中,乌海市还要求各级党委(党组)、总支、支部建立健全党员流出流入工作台账,认真记录流出的党员基本情况、流出时间、党员去向、流向地点、就业状况、联系方式、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等情况。同时还在各镇(街道)党(工)委结合万名干部下乡驻村、非公党组织“集中组建年”活动,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进一步摸清辖区内党员情况。还要求各区在政府网、党建网等资源网站开通“流动党员之家”,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建立微信群、QQ群交流平台以及利用网上“党课”、网上党校、“空中”课堂等平台,适时掌握流动党员思想状况、现实表现、工作言论,加强与流动党员交流互动,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引导,使他们在流出地和流入地继续发挥好先进模范作用。
乌海市还在全市使用中央统一的《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各级党支部认真填写党员姓名、入党时间、组织关系隶属党支部名称、党费缴纳情况、党员流入地支部名称等信息,并要求各党支部联络员每月主动给流动党员打电话,询问工作、生活、学习等有关情况,每逢重要活动都要与外出党员联系一次。而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要利用春节前后流出人员大量返乡的时机,组织召开一次返乡流出党员交流座谈会,使流动党员之间互相交流在外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对不能回家过年的流动党员,党组织每年春节前要到流出党员家中进行一次家访慰问,给流出党员家属送去党组织的问候,帮助流动党员家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外工作。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活动开展难、服务难到位等问题,该市还在流动党员集中的镇(街道)、村(社区)、工业园区和商贸集中区设立了46个流动党员援助站,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服务。借助援助站,流动党员得到了就业推荐、技能培训、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