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秤权衡千百年

象牙制作的古秤。
秦朝的石权。
1913年的秤。
清同治七年秤杆上的图案。
王殿和展示他的“天下第一秤”。
  □文/本报记者 高瑞锋

  图/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在呼和浩特市提起“王殿和”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是提起“大秤王”这个称号,人们就会笑着说:“噢,这个老王头不简单。”知情的人都知道,这个“老王头”就是王殿和,而王殿和就是鼎鼎大名的“大秤王”。

  王殿和被称为“大秤王”不是没有来由的,是因为他收藏了全内蒙古,乃至全国最多、最全、最大的秤。走进王殿和位于塞上老街的蒙和轩度量衡收藏馆,就像走进了秤的王国,墙上挂着的、桌上摆着的、柜台里放着的、地上堆着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秤,有杆秤、弹簧秤、天平、戥子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说起收藏秤的缘起,今年74岁的王殿和娓娓道来。1993年,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他从《浙江晚报》上看到一篇题为《天下第一秤》的文章,说的是浙江一位农民把自家保存的一杆清代同治七年的木制杆秤,拿到上海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事儿。文中的这杆秤长2.2米,称重450斤,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后,被誉为天下第一秤。王殿和看后很感兴趣,从此开始收藏各式各样的秤,并梦想突破这项纪录,争取再创出个天下第一秤的美誉来。

  王殿和至今仍记得他收藏的第一杆秤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秤杆上有纪年标志的秤。收藏初期,由于不懂这方面的知识,王殿和盲目收了不少新秤,直到淘到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古秤,才懂得了老秤与新秤的区别。

  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走了不少弯路的王殿和终于初步掌握了每个时期的秤的不同特征。此后,他专门挑选民国之前造型美的、工艺精的、材质好的、有特殊标记的古秤来收。他说,古秤的秤杆以小叶紫檀、酸枝、草花梨等红木的为佳,硬杂木的次之;标记斤、两的数码星以金、银、铜的为上品,而铁、铝、铅等金属的为次;秤杆上有花纹图案、铭文的为好,无图案的为次。有了这些经验的累积,王殿和收藏的古秤越来越精美。

  20年来,王殿和着迷似的到处寻觅,打听到哪个地方有古秤,就立即闻风而动,生怕别人抢先买走。为了收藏古秤,他跑遍了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的各个地方,还去过山西、河北等地,至今共淘到十余种500多杆古秤。

  在我国古代,秤被称为权衡。“权”意为秤砣;“衡”意为秤杆,“权衡”合起来就是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即秤。王殿和除了收藏“权”“衡”齐全的古秤外,还单独收藏了秦朝、汉代、辽代、金代以及宋元时期的权,这些权有铜质的、铁质的、瓷质的以及石质的。和这些权配套的衡因为多为木质,年代久远易腐易折,早已消失不见。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王殿和终于梦想成真,实现了拥有“天下第一秤”的愿望,淘到了一杆他认为可以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古秤。2003年“非典”时期,他冒着危险,随同一位大秤持有者,来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喇嘛湾村,用一付价值2万多元的景泰蓝马鞍,换回了一杆长2.46米、称重1300斤的大秤。这杆大秤为明代制造,专为进行煤炭、粮食、蔬菜及牲畜等大型货物交易时所用。其数码星为铜铆钉,尤其秤杆镶嵌的5个寿字,使得全秤格外庄重好看。这杆古秤的长度超过世界吉尼斯纪录0.26米,称重多出850斤。王殿和说,根据他的了解,这杆古秤应该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秤。

  古秤的秤杆大多镶嵌各种花纹图案,纹饰美观,内容丰富,每个时期各有特点。明、清时期的秤杆镶嵌有元宝、云卷、盘长、寿字、蝴蝶、双鱼、八宝和花卉等图案,寓意发福生财、吉祥如意。民国时期的秤除了保留一些明、清图案外,还增加了“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两合人心”“行秤两平”等公平公正的行业用语。以此告诫人们公平自在心中,做生意要向秤的定盘星一样公平长在。各商铺为了表达自己的公平公正,赢得顾客的信任,还在秤上镶嵌了自家商号的名称。从王殿和收藏的古秤上,可以看到“元和荣记”“长盛德记”“义顺堂记”“义金康记”等老字号的名称。这些名称除了表示自家商品交易公平外,还是商贸发达、生意兴隆的象征。

  历经20多年的积累研究,王殿和对于收藏古秤已从一种爱好逐渐升华为传承历史文化和保护文物的观念上来。他说,这些古秤是历史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文物,他会一直保存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收藏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公益广告
古秤权衡千百年
1亿年前带触角的 蜗牛琥珀现世
2600年前的宝贝 晋公盘被追回
内画婴戏图 鼻烟壶
《观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