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归心灵的故乡

——评袁道一散文集《被雨水淋湿的屋檐》
  ◎高求忠

  时下写散文者众多,因为它似乎容易上手,所以大家都写,又因为大家好像都能写,便颇有看轻散文之意。在文学大家庭里,似乎散文是不被重视的,只能敬陪末座,它又像失宠的妇人一般动辄得咎,沉默是错,哭闹是错,就连活着呼吸都是错,散文集更难有洛阳纸贵的风光。太高大上,读者说你不食人间烟火,太接地气,又不免有家长里短小家子气之嫌,太清浅温馨,又被讥为“心灵鸡汤”。文化散文常有人说内涵不够资料凑,乡土散文人们又吐槽说同质化严重,审美疲劳。要挑到一本满意的散文集,难上加难。而袁道一新出的《被雨水淋湿的屋檐》别开生面,让人读了还想读。

  笔者曾经读过不少乡土散文,遗憾的是有些文字被作者用上了统一的滤镜,精美,模糊,缺乏真实与个性。道一的心灵扎根在湘南那个山村,他以一颗细腻敏感的心来观察,灵魂的触角深入大地的血脉,他的文字属于大地和天空,带着乡野中清新自由的空气,带着原汁原味的气息和味道,清新自然、生动鲜活、蕴藉隽永的笔墨复苏了我们的乡土记忆,乡村的烧灰、田野上一头寂寥的牛、山坡上一朵迷路的云、灿烂的紫云英,这些乡土物象因道一别具一格而又接地气的表达方式,都散发着迷人的美学光泽。守水,做秧,捶田坎,烧灰,出淤这些农活的描述引起了每一个有乡村生活经历的读者的共鸣,《被雨水淋湿的屋檐》《复读》《半坡之上》《跑通学》让我们看到了农家父母的厚爱、期望与乡村孩子的艰辛奋斗,许多篇章字字珠玑,读来让人爱不释手。我似乎能透过这样的文字,看到一个纯净美好的灵魂。

  虽然道一是青年散文家,但《被雨水淋湿的屋檐》中他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却使人觉得,他就像荷尔德林一样,是为大地所生而歌唱着大地的诗人。道一文笔优美,语言很有画面感,善于运用通感、比喻,富有诗意的佳句,比比皆是。如“我只是一株迁徙的水稻,眸子里沾满了村庄的仆仆风尘”“大地之上的山一座一座有序排列,如上天遗落的青色棋子,一场没有输赢的赛事在时间的长河之上绵延”“那些鸡鸣如鼓点敲在大地上,汇成奔腾的河流。”书中许多句子,随便拈出来就是颇有意境的小诗。

  道一从年少起,就像一个乡村哲学家,《草坡孵梦》里,他在坡上俯视,感叹“诸生如蚁,万物有灵”。青年时期,半坡之上,道一想,“而多少古往今来的人啊,走着走着,就消失在岁月的云烟里头了。也有行至路穷处,坐看云起时,我心彷徨不已,任凭孤独的身影被夕光拉长。我很清楚那更多的不是生命的悲伤,而是日渐吞噬人心的落寞。中年,“我在我挚爱的这片土地上找不到内心的光亮了。”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人就是这样,看够了他乡,才会真正迷上故乡。少年时期,道一憧憬外面的世界,经过一番艰苦奋斗,成了“离乡背井的树”,但人到中年,却又感叹“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偶然性的碎片。我终成故乡的背离者,也成了故乡的怀想者。”

  其实,文学写作,本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途。家乡是地理的,故乡是精神的。作者笔下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个人的精神家园,这位乡村哲学家从来没有停止对世界的想象和对人生的追寻,一直在试图抵达精神上的故乡,散文集的哲学气息和诗意的审美,都深深吸引了读者。

  这部散文集老少皆宜,适合亲子阅读。有些篇章和句子,如:“我不禁一愣,旋即明白那不是清凉,是苍凉,是渐渐深下去的苍凉。”只有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更加读出其中的沧桑和况味。

  离乡与回归,本是文学的一个古老的主题,荷尔德林在《故乡》里说,“我是大地的儿子,我拥有爱,同时我也拥有痛苦。”《被雨水淋湿的屋檐》一书不仅是道一一生的注释,更是绿叶对根浓浓的情意。通过这本书的写作,道一完成了故乡之旅,他由一名从故乡走出去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有担当的大地之子。

  感谢道一清丽深情的文字,阅读此书把我们从庸碌的生活中打捞起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山青水碧、月白风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张魁兴
~~~——评袁道一散文集《被雨水淋湿的屋檐》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4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5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6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7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新时代呼唤草原诗歌新辉煌
经典“霸榜”绝非偶然
回归心灵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