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动室里墨香飘

韩进发正在练习书法。
  ◎文/图  《乌海日报》记者  刘春霞

  冬日,屋外寒气逼人,而乌海市海勃湾区海馨社区书法活动室内却是暖意融融,一股股墨香扑鼻而来,10余位老人正认真地习练书法。

  每天上午8点,社区书法爱好者便会来到这里,或挥毫创作,或相互观摩,或研讨技巧……“书法不只是我的爱好,它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正在写小楷的韩进发对记者说。

  韩进发今年75岁。他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在乌达区苏海图矿工作生活,过去物资非常匮乏,每天就想着如何挣钱养家,没时间也没条件习练书法,2013年从苏海图矿搬到海勃湾区海馨社区后,才开始写毛笔字。

  “2013年,通过棚户区搬迁改造,我从矿区搬到了这里住上了楼房,不仅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且社区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戏剧演唱室、书法活动室等,我和周围的老伙伴们都非常高兴,既打发了闲暇时间,身心也得到了锻炼。”韩进发说。

  “社区开设了软硬笔书法、太极书法、地书等教学课程,免费提供墨、纸、字帖及书法报刊,还通过定期举办书法培训课,让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韩进发对记者说,“软硬件上去了,大家写字的兴趣更足了,经常聚在一起切磋、交流,氛围很好,真的受益匪浅。”

  海馨社区党委书记骆燚介绍,海馨社区的书法室面积达125平方米,为了更好地培养居民练书法的兴趣,社区常年为来此研习书法的居民免费提供笔、墨、纸、砚等,每个月都邀请市书协的老师为大家辅导。如今,社区书法爱好者协会的会员达40多人。

  2017年,韩进发成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写字的劲头更足了。“在我的带动下,我们全家都喜欢上了书法。有时孩子们写了一幅好字,用微信给我发过来,我们全家一起交流书写的心得,很有意思。”韩进发说。

  居民学习书法的热潮是乌海市大力推进“书法五进”的缩影。“书法五进”活动是乌海市早年提出的以“书法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为基础的基层书法文化活动。

  2013年,乌海市“书法五进”项目荣获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乌海市按照项目创建规划、实施方案要求,坚持“文态铸城”、展示“书韵之美”的创建原则,狠抓组织领导、顶层设计、人才队伍、产品供给、服务创新、经费保障、过程管理、宣传引导等工作,使“书法五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6年,“书法五进”项目以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文化部验收,这标志着历经两年多的努力,乌海市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

  截至目前,乌海市已建成书法基地54个,任务完成率163.6%,建成书法活动室80个,任务完成率106.7%;建成了7.6万平方米的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全市80%以上的社区、90%的学校、50%的规模以上企业、90%的军(警)营建立了书法基地(活动室),市、区两级机关有条件的单位,利用会议室等场所建立了书法活动室;年均开展各类展赛、培训300余次,出版书法集(册)10余种。

  据不完全统计,在乌海市常住人口中,常年习练书法的有10多万人,其中,拥有国家级书协会员40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45人、市书协会员2000多人,120余人次获得包括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在内的全国性奖项。

  如今,在乌海市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书法家,但人人都可以喜爱书法;不一定人人都以书法为自己的事业,但人人都可以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这种独具特色的普及性,被中国书法界誉为“乌海模式”。

  书法,已经成了乌海人生活的一部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民主与法制
   第06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出彩
   第09版:文件
   第10版:要闻
   第11版:悦读
   第12版:文摘
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软硬兼施”吸引八方客商
活动室里墨香飘
巴彦淖尔电商产业 按下“快捷键”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