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场文化盛宴

作者: 陈树千 出版社:中华书局
  □秦延安

  如果没有文化,节日里似乎只有了吃。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有了文化,端午节便有了“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北宋张耒《和端午》)的爱国精神;中秋节便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爱情祝福;元宵节便有了“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的繁荣昌盛……中国节日,伴随着中国诗词,璀璨着五千年文明。

  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学者陈树千在其新著《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经,历代经典诗词为纬,漫谈古今人事沧桑,让读者沿着古典诗词温柔曼妙的轨迹,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锦苑之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的烟火之味与繁盛之美。

  作为一本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汇编,该书按元日、人日、元宵、立春、花朝、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八、除夕16个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排列,精选了从《诗经》时代至清朝两千多年间能够体现鲜明节日特色的276首名家名篇。每一节日之下的诗歌词赋,又按四言、五言、七言诗,词、曲顺序编排。在内容上又分为点评(或题解)、注释、评析,并依照时间顺序备注了相关链接,讲述了节日的来源、意蕴、发展变化和从皇宫帝苑到市井闾巷的节日礼俗,以及不同朝代习俗发展变化,具有极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传承性。

  传统节日是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每一个节日都有神秘的传说、特定的礼俗,每一个节日又被诗人们赋予了的独特的情感记忆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起源于汉朝的元日,有吃年糕、贴桃符、放爆竹等风俗,北宋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千家万户喜气洋洋过春节的欢愉淋漓尽显。比如传说女娲创世的人日,有剪彩人、做熏天饼等习俗。南北朝诗人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让游子思乡的无限惆怅跃然纸上……由传统节日挖掘相关的民俗典故,捕捉民风习性、时令雅趣,分享本真的生活方式,书写节日文化传承的智慧与美好,不仅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更是一个民族成熟文明的缩影。

  庸常的世俗生活因为有了热闹的节日,才构成中国老百姓完整的人生时间,使人生因充满着期待、愉悦而显得非同寻常。比如“立春执鞭打牛”“清明游春踏青”“腊八赠粥”“冬至拜谒”“除夕一家老小围炉夜话守岁熬年”等,节日披上了鲜艳亮丽的外衣,在平淡和枯燥的生活中,亮出了一抹新奇,“在世代中国人的操持之下展示着和谐、圆融的审美趣味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教化着人们饮食起居、礼仪习俗、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还有齐家治国。“老去不自觉,岁除空一惊”(宋代苏辙《除夜》),虽然除夕让天增岁月人增寿,但也是匆匆一年已尽,感慨之余,更多的则是珍惜当下,让人生出彩。“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夜》)。面对人生最后一个除夕,诗人无所畏惧,只愿与家人共聚一堂把酒言欢,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是柔中见刚,气宇轩昂……一首首节日诗词,一幅幅人生画卷,情意幽深,不仅体现出“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的意蕴,更是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肌骨。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场文化盛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观察·锡林郭勒
   第09版:要闻
   第10版:悦读
   第11版:文摘
   第12版:公益广告
淬炼初心的熔炉
阿来笔下的人性真实
新华热书榜
情满北大荒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场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