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备菜” 贫困户“点菜” 部门“上菜”

——呼和浩特市产业扶贫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纪实
武川县哈乐镇得胜营子村晟源山茶合作社山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指针式喷灌圈。
武川县金新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蔬菜作物长势良好。
土默特左旗革命老区讨和气村大葱种植项目。
托县古城镇古城村奶牛托管项目。
托县乃莫营村生猪养殖项目。
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村养羊基地,贫困户参与养殖。
清水河县同源牧业肉驴扶贫养殖项目。
武川县耗赖山乡大豆铺村贫困户郝三换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
武川县金新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
清水河县清康扫帚加工项目。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刘洋

  精准扶贫要拔穷根,扎新根,离不开产业的保障。俗话说,送钱送物,不如送条“路”。只有路子选对了,产业起来了,才能防止贫困户脱贫后又返贫。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紧紧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增收这一目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遵循全市产业发展定位,同时,注重与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与龙头企业培育、与城市供应相结合,立足各旗县区产业基础、传统优势、特色资源等,明确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探索创新运作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送钱送物 不如送条“路”

  “我对大蒜有感情。”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井尔沟二道村的张春亮今年69岁,他和老伴儿身体都不太好,属于村里的贫困户。张春亮有一亩三分地,全部种植大蒜。患有眼疾的他,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他兴致勃勃地和笔者说:“有内蒙古巧妈妈食品公司兜底收购,我们这里种植的葱和蒜不怕卖不出去,再多我们也敢种。再加上地里不用工业化肥,都是用羊粪代替,所以成熟后的葱和蒜味正,不易腐烂。”

  大青山乡井尔沟村位于武川县境内的抢盘河下游,有50多年的大蒜种植历史。井尔沟紫皮蒜品质独特,耐储存,辛辣度高,含大蒜素干物质多。其他品种的蒜用醋泡6个月就有异味,但是井尔沟紫皮蒜泡10个月也没有异味。大青山乡井尔沟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刘志保告诉笔者,井尔沟种植的紫皮蒜,基本上都是羊粪施肥,这也是井尔沟紫皮蒜形成产业化生产和规模逐渐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4年,井尔沟开始申报大蒜种植扶贫项目,并与内蒙古巧妈妈食品公司签订收购合同。此举解决了农户销售的问题,也助推了大蒜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井尔沟种植的大蒜只有13.5亩,2017年已经发展到了73亩,纯收入达到29万多元。2018年5月5日,大青山乡井尔沟村委会又与内蒙古巧妈妈食品酿造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3年的合同,双方约定,由该公司收购贫困户种植的所有大蒜,同时根据相关规定每年为贫困户进行分红。每年共返利分红7.5万元,这项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大病和特困人群补贴。刘志保说:“我们利用‘三到村、三到户’扶贫资金,为每个贫困户每年资助1000元,用来发展大蒜种植,激活他们内生动力,以此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万头肉驴养殖基地,位于五良太乡菠菜营村委和平村,由内蒙古草原同源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养殖基地分生产区、办公生活区、无害化处理区。生产区建设标准化圈舍、精饲料库、青贮窖、饲料加工车间等。该基地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培育优质基础母驴10000头,优质种公驴300头,打造“三区一体”的体验式经济新园区。新园区一期为科技产业区、养殖示范区,二期为主题游览区。2017年,草原同源牧业有限公司与清水河县500多贫困户签订了为期3年的肉驴托养协议,贫困户不参与经营,不承担任何养殖风险,协议期内公司每年为贫困户保底分红2000元。同时,每个贫困户可以从企业领养怀孕基础母驴,8个月后产仔,企业将基础母驴以及驴仔回收,并一次性付给贫困户3000—4000元抚养费。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四季青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三两村,目前已经建成3个园区,共流转土地1600多亩,建有日光温室218栋,有效种植面积400亩。种植的果蔬种类有:火龙果、葡萄、油桃、毛桃、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甜瓜、沙葱、韭菜等10多种农作物。年产各类果蔬1600多吨,年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从2013年开始,合作社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在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一是优先流转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较差的精准扶贫户的土地,使这些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定收入。目前已先后将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2.5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中来,贫困户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800元的土地流转费。二是优先吸收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人口来合作社务工,截至目前,已有7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劳动力来合作社务工,合作社为每人每月发放2100元的劳务费。此举不仅改善了这些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务工他们还学到了大棚蔬菜栽培管理的相关技术,树立脱贫信心,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三是根据合作社的自身优势,在全乡范围内,帮助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给所有贫困户免费发放各类蔬菜秧苗,并对贫困户的庭院蔬菜种植进行免费技术指导。四是合作社为有意愿种植大棚的贫困户每户免费提供1亩大棚,并免费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免费帮助贫困户销售产品。现在已有14户贫困户和合作社签订了免费种植大棚协议。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按照“宜游则游”原则,深入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引导部分乡村通过发展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不同模式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景区景点+农家乐”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比如经济开发区台格斗村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采摘观光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业,带动全村5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盛乐镇灯笼素村通过建设奥威马文化产业园景区,以及开发民俗窑洞等旅游资源,带动贫困户融入旅游产业链,有效实现脱贫致富。

  井尔沟的紫皮蒜、五良太的肉驴、台格斗的杏花……这些只是呼和浩特市产业扶贫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的缩影。

  特色产业 扶贫新模式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重点围绕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山林虫草鸡等深入推进产业扶贫,逐步形成了政府“备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的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同时,《呼和浩特市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呼和浩特市关于加强扶贫项目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呼和浩特市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相继出台,为产业脱贫构建了政策支撑体系。

  各旗县区立足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优势特色等,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际,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建立本地区产业扶贫项目库,精准安排项目,推广菜单式扶贫,充分发挥产业脱贫的带头引领作用。

  如武川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长久之策,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紧扣“三区划分”产业空间布局,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破解产业扶贫难题,初步形成了“山地中药材、平川食用菌、沟壑经济林、坡地小杂粮、点上鸟骨羊、面上优质薯”的扶贫产业格局。东部地区作为现代农业扶贫主战场,以特色化发展模式为重点,深入推进绿色循环的生态模式,重点打造以马铃薯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链,以肉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链,以食用菌、燕麦、茶麦为主的多种保健食品产业发展链,以黄芪、黄芩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链。西部地区作为易地搬迁扶贫主战场,在生态移民的基础上,以集中集约发展模式为重点,深入分析贫困村资源禀赋,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界限,组织引导贫困户利用资金、土地等资源资产投入各类经营主体,通过资产收益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链接,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有效转变。南部地区作为生态旅游扶贫主战场,以差异化发展模式为重点,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围绕生态旅游观光、群众增收致富两条主线,推动“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模式融合发展,推进全区城、全要素、全产业发展,变扶贫攻坚主战场为旅游开发新高地,以旅游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积极引导“输血”变“造血”,大力提倡劳有所获、多劳多得,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家庭养殖种植、到产业基地务工、参与生产经营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清水河县着力构建“12345+N”模式,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1”是指一个加工区:积极推进宏河镇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2”是指两大旅游区:一是推进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建设;二是以蒙晋交界地区创建最早的老牛坡农村党支部为主线,深入挖掘老牛坡红色旅游文化。 “3”是指3个万头养殖基地:着力建设圣地万头奶牛、同源万头肉驴、昌隆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基地。“4”是指4条产业带:黄河沿线产业带,根据黄河沿岸气候温暖特点,扩大香米谷子、黄米、海红果、米醋种植规模;浑河两岸产业带,依托浑河两岸、古力半几河丰富的水土资源,推进以奶牛、肉牛、肉驴、奶山羊、土鸡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清水河两岸产业带,利用清水河两岸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发展大葱、大蒜、万寿菊、糯玉米等特色作物种植;长城沿线产业带,利用长城沿线海拔相对较高的特点,打造胡油原料生产供应基地。“5”是指发挥海红果、米醋、小香米、黄米、胡油5大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地标产品原料基地建设。“N”是指N个产业示范点,按照“一业多点”“以点带面”的布局原则,在4条产业带上着重打造多个种养殖及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产业多点开花、多点结果的发展格局。

  龙头带动 群众争脱贫

  内蒙古万兴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村内,是一家以商品鸡养殖和葡萄经济林为主体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吸纳周边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融入产业链,建立稳定利益联结,使贫困户获得资产性、劳务性、财产性和生产性4个方面的收入。

  草原御驴公司在和林格尔县黑老夭乡昆都仑村建设了一处规模为5000头的肉驴养殖基地,黑老夭乡将村集体和贫困户闲置的2万亩土地流转回来后,以集体土地入股方式,每年可获得40万元保底分红。同时贫困户还通过养驴卖驹、种植牧草、务工等方式增收,实现“一地生四金”,即组织引导群众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入基地变股金、贫困群众就地务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分现金,有效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女神集团董事长张世斌回乡创业,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胶泥湾行政村依托塞外桃园公司建成青园基地,胶泥湾行政村以村集体的荒山入股塞外桃园公司,企业每年入股红利交村集体。2018年又投入500 万元入股经济林改造项目,对荒山荒坡进行改造修复,按照“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兴建万亩生态林,计划种植经济林14个品种220万株,主要包括榛子树、松树、红松、大金杏、黑澳李子、野生蓝莓、山楂树、文冠果、梨树、花秋、桃树、黑枸杞等。在用工上,企业优先聘用当地贫困户,同时,按照保本固定分红的办法,企业每年将投入资金收益的5%,返还新店子镇政府,用于全镇 509 户 954 名贫困人口的脱贫帮扶工作,以及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搭建产业扶贫新平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中,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采取土地托管、牲畜托养、订单种养、保底收购、共建基地、入企打工、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鼓励扶持贫困户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兴办产、供、销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供应等领域,提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期受益。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变给钱给物的直接帮扶为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入股驻县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牧场等经营主体,通过挂靠企业、保底分红等方式,将贫困农户与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激活“三荒”(荒山、荒坡、荒滩)等资源,实现“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贫困户致富脱贫。

  协作帮扶 成效更显著

  2018年,京蒙帮扶合作深入进行。这一年,呼和浩特市确定实施帮扶项目11个,到位资金共2024万元,项目完成可使5000户、11900名贫困人口受益,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90人。同时,完成2019年和2020年储备项目32个。其中,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和相关企业向武川县捐赠帮扶资金400多万元。同时,立足武川县马铃薯、中药材、燕麦等特色优势产业,相关部门多方争取,为双方产业合作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便捷服务,积极承接北京市产业项目转移。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接待25家企业来访对接和考察调研。北京兴农泰华公司投入3600万元兴建内蒙古兴农泰华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在武川县金三角园区完成了杂粮加工车间、仓库和办公大楼等主体工程建设。目前各项建设基本完成,将于2019年上半年完成装修和设备安装,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生产。公司占用流转土地约5.4万亩,用于种植燕麦等杂粮作物,项目投产后预计可直接带动贫困户202户608人。

  同时,呼和浩特市积极搭建京蒙产销对接平台。组织对接北京市受援地区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开展武川县特色农产品销售工作,目前已完成土豆销售约13万斤,其中贫困户货源占比超6成,通过提价销售和装运务工带动贫困人口60人脱贫,户均增收约700元以上。协调配合北京市门头沟区商委、区发改委、区体育局等单位开展武川县农特产品展销活动12次,在门头沟区7个社区免费开设武川县农产品销售柜台,累计销售金额18.74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人稳定就业,建立起武川县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在京展销、洽谈、合作的渠道,有力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不断加大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力度,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共投入脱贫帮扶资金1010万元。此外,该公司下属企业与当地合作社合资设立中药材加工厂,重点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今年开展订单试种规范化高品质药材2000余亩。

  武川县是黄芪、黄芩等中药材的主产地,清末民初已获北芪之乡的美称,中药材也曾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价格涨跌不稳,农民种植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较低,中药材产业一直未得到有效发展。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分析武川县的情况后,积极推动所属中国医药参与产业扶贫,以挖掘武川药材优势,助力武川中药材产业链延伸、产业提档升级。在武川县设立了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带动武川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在武川县开展GACP中药材种植,为武川高品质中药材种植积累经验和收集数据。设立了武川县第一个集种植、产地初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规范化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公司于2018年2月完成工商注册。期间,经过合作方股权调整与企业各项运营前筹备工作,公司于2018年8月完成注资,正式运营,预计年加工中药材2000—3000吨。公司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3个,长期雇工岗位6个,通过工程改造、季度性用工、临时雇工等方式雇用当地农民累计25人(其中贫困户8人)。当前,企业已通过GMP认证现场检查,公司中药材购销业务有序开展,下游医药企业渠道对接顺畅,先后与丽珠制药、同仁堂(亳州)、天奇药业、大唐药业、国医堂、新内田制药等企业建立了良好关系,两个月实现收入259万元,圆满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目前,加工药材雇工近100人,带动了周边村民及贫困户就近就业。2018年,集团还投入100万元用于得胜沟中药材产业园水利设施建设,相关设施建设已经完工,为打造武川县第一个集种植、加工、科普、观光、红色旅游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中国医药还以农业订单方式,委托得胜芍药牡丹专业合作社试种了5个品种的高品质药材近2100亩,流转了6个自然村82户农民土地,使当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户均获益2560元。2018年4—10月,项目种植共雇用当地人员93名,发放工资420145元,人均收益4517元,其中,雇用贫困户21人,直接带动南坝沿自然村马三毛、黑沙兔自然村王玉珍、前窑子自然村田兰贵等贫困户实现脱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近期规划黄芪年收货面积约4000—5000亩,长期年收货面积7000—9000亩,占到国内外总需求量的5%以上,此举有效带动了武川县中药材的产业发展。

  双管齐下 产品销路广

  呼和浩特市利用电商平台优势,深化电商企业对口帮扶活动。推行“龙头企业+贫困户+电商”模式,依托和林格尔万利福、托县正隆谷物、清水河蒙清、武川可心可意等农产品龙头企业,实施农特产品代销、互联网+订单农业等产销模式,按照网络消费需求打造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和林格尔县推动龙头企业先后与500余农户、70余家农村合作社合作,推出精准扶贫系列农产品20余种,与农村电商服务站协作成立了8个扶贫驿站,实施农村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收集,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并推动企业与贫困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由企业提供种子、肥料及种植技术,农户种植,企业按照高于市场行情价进行回购,加工成品后进行网络销售。同时,引导美通、保全庄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开辟地产菜销售专区,给予租金减免、推荐销售等政策扶持。

  2019年1月15日,清水河县第三届年货节开幕,此次电商年货节主要有扶贫展览、扶贫展卖、扶贫捐赠3大主要内容,融合展会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社会力量扶贫等多种要素为一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宣传并推出优质农特产品,让农户直接与消费者、采购商对接本土特色农产品,打通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了贫困群众卖粮难、卖肉难、卖农副产品难等问题,扩大和提升了清水河农副产品、特色产品、杂粮等土特产的知名度、美誉度,并充分展示了地方特色文化、美食文化,成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巩固深化了清水河农特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019年1月28日,呼和浩特市精准扶贫项目特卖嘉年华活动在京东集团总部举行,呼和浩特农土特产品年货节活动也在当天启动,此项举措通过借助京东集团强大的数据基础和品牌优势,整合电商、金融、物流3大体系,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能力,破解贫困地区的资源限制,有效地把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衔接起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户与企业打通市场销路,实现产品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本版图片均由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呼和浩特市产业扶贫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纪实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观察·兴安
政府“备菜” 贫困户“点菜” 部门“上菜”